【摘 要】区域游戏是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探索和体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针对幼儿进行差异化教育的手段。而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对于材料的投放不仅复杂而且也是很重要的,对区域游戏活动的正常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是区域游戏活动的灵魂之外,游戏材料也是幼儿学习内容的媒介,是区域活动达到目的所需要的重要前提。因而在美工区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只有关注好美工区的材料投放和选择的问题,才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区域游戏活动的效果,提升幼儿对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但是在小班的幼儿,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认知直观形象,各方面能力偏弱,所以我们要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水平,结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等策略来选择和投放美工区的游戏材料。合适的投放美工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得到不同的需要,这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班;美工区;材料投放;问题;对策
引言
幼儿期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美工区活动是一种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极好形式,既为幼儿提供了大胆探索与实践的空间,又通过提供幼儿可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使幼儿获得巨大的乐趣和满足。然而由于我们教师的经验不足,对美工区的游戏价值以及区域目标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因而在材料投放方面比较盲目,缺少目标性;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幼儿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因而在材料投放上层次性、游戏性不够;材料功能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那么,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发挥材料本身的教育价值,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的积极性呢?
一、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概述
3~4岁幼儿的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有所加强,骨骼更坚硬了些,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容易变形,神经细胞脆弱,易疲劳,大脑皮层在形态上继续分化。在功能上逐渐成熟,到了3岁大致定性,但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较弱。
3~4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由。喜欢用笔画画,进入涂鸦期。幼儿能根据物体特点和功能,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操作,摆弄和建构简单造型。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自豪感。他们对鲜明的色彩、线条、音乐、节奏、律动有浓厚的兴趣。能用动作表达其感受。伴有情感地愉悦性体验。这阶段幼儿是音乐感受力和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4岁幼儿能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惊喜动作。喜欢接触外界环境。练习大肌肉运动技能。能自然地走、跑、跳、学骑三轮车、玩球。
3~4岁幼儿能掌握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并有初步的自我保护和规则意识。幼儿随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引起心理发展的各种变化,使其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迅速发展。
3~4岁幼儿感知觉逐渐完善,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但他们观察的随意性水平较低,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的目标。思维依靠行动,带有直觉行动性,先做后想,不会想好再做。不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初步掌握分类,喜欢自然界。喜欢操作活动。爱模仿别人,有一些独立性。需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幼儿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其认识活动非常具体。他们能理解具体的事物,不会做复杂的分析,不会进行逻辑推理。各种心理活动仍以无意为主。
3~4岁幼儿已掌握一定口语,逐渐学会正确发音,对同意的理解肤浅具体。语言的形成发展使幼儿能用较恰当词句向别人表达自己思想和需求,喜欢听故事,学习儿歌,能安静听别人讲述并听懂语意。
3~4岁幼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所支配。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强。但对成人及熟悉的人仍有依恋情感。但他们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喜欢用语言的动作与人交往。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题。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
二、美工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老师准备的材料会给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不便,没有从他们的力量、身高出发,而是为了上好这门课,提供这门课相应的材料。缺乏征求小朋友的建议,小朋友使用性出发等调研。例如用油画棒涂色的活动是比较枯燥,小班的孩子们不太喜欢,尽管老师也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可对一些年龄小的不太愿意动手的孩子来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多种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材料,去吸引他们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愿意参与活动,然后再慢慢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学习用各种材料进行活动。
(二)区域活动材料不充足
区域活动材料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实际上,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学任务重、班级人数多、活动场地有限等),教师经常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些简单的、成品的活动材料,在利用自然物品和废旧物品上比较薄弱,使活动材料缺乏探究性、可操作性。同时活动材料单一,不能满足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需要,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材料投放缺少主题性
教师在设置区域内容、投放材料时有时会脱离主题,所提供的材料与主题关系不大,且各区域内容、投放材料之间呈现割裂状态,这导致幼儿无法获得与主题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影响区角材料教育功能的发挥。教师投放的材料目标性太强,为操作而操作,忽略了材料的游戏性,这种材料带给幼儿的是被动的、机械的操作,使幼儿没有自主活动的欲望。
(四)区域活动材料过多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应附着多种教育因素。如:穿珠中的珠子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质地区别的,且数量充足,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获得某些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但是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有些老师为了丰富活动区材料,倾其所能,聚其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班级,在益智区中投放了识字卡片、走迷宫、填数、配对、塑料插片等等,数量很多,应有尽有,但是幼儿在操作的时候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甚至在上面乱涂乱画,影响了正常的操作与探索。
其实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容易让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弄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
三、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建议
(一)符合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有趣、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对小班的孩子来讲,一些漂亮的直观的、幼儿便于动手操作的材料,更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他们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反之则不同。我们可从以下案例看出。
涂鸦期(2~3岁)风车的对应课程—涂鸦宝贝。两岁左右幼儿的绘画特点: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对这一时期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爱好、出现的雏形创造力。三岁左右幼儿视觉形象感受力有所提高,眼动较有规律,但形体不完整。
象征期(4~6岁)风车美术的对应课程—小小米罗班。4~6岁的幼儿绘画特点:幼儿视觉感受性又有提高,眼动的轨迹越来越符合物象的外部轮廓,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但还缺乏写实性,形象不完整,画的比较概念化。
图示写实期(6~8岁)风车对应课程—综合班。6~8岁的幼儿较为真实地描绘物象的绘画阶段。观察力和表现力不断提高,但由于空间知觉和图形知觉主精确,作画时表现出写意的倾向。
结党推理期(8~13岁)风车对应课程—书法、国画、手工、动漫、素描。这个阶段的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已较为成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形式要多变
间接指导幼儿游戏的有用策略就是投放游戏材料。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在材料中隐含教育目标,投放材料的手段要灵活多变,对探索行为激发幼儿持续深入。首先运用“分散式投放”的方式,围绕一种单一的材料在主题活动中,展开不同的操作形式向四周,来呈现和挖掘材料的深度。比如在区域中投放“树叶”,可以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制作书签、拓印、印染和拼贴等等一系列活动。有时候不一定多变我们所提供的材料,但是让幼儿努力作用于材料的行为是多变的。其次运用“开放式投放”方式,不要预设目标结果在游戏前,玩法规则不必规定,既定概念不给孩子,将充分的想象和探索空间给予孩子,这时多样的探索行为被激发。常常运用于这种方式是构建游戏中,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每种新材料的玩法,让幼儿通过探索来习得材料与材料的组合。最后,运用“递进式投放”方式,某个区域在提供材料时,最初不一定要很多种类,但是可以有目的地逐渐递增,有新刺激不断出现,以期待幼儿对材料的自由组合,他们新的探索欲望会不断的被激发。例如,教师可以在科学区提供“磁铁”“摩擦生电”“沉浮”等探索类的材料,会在语言区提供“图书”“图卡”等阅读类的材料,会在数学区提供“数字接龙”“实物和数字匹配”等操作性材料。这些材料内容指向一目了然,仅和相关领域有关联,完全没有尝试整合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等多维度内容的意识。是游戏同投放的形式在多元化中多变。
(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怀信心地对待生活,对待明天。
例如,在“拼图”游戏中,我们投入了不同数量、不同形状的拼图,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数量多一些,拼接口不规则的拼图;而能力弱的幼儿则可以选择数量较少,拼接口较整齐的拼图。通过操作活动,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从现有水平上向前迈进。
(四)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幼儿的发展存在阶段性,不同年龄的幼儿其发展水平不同,就同一年龄的幼儿来讲也因根据其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来提供材料。因此材料的投放不能一样,应通过观察、评估每一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
小班:小班幼儿常把绘画当作游戏,在区域活动中更不能在技能上有过高的要求,要让幼儿在自己涂鸦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和材料,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尽量用软笔、棉签棒、各种拓印材料等丰富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想象。尽量不要用硬笔,以免对幼儿少造成伤害。
中班:中班幼儿已经能够画出较有力度而且平稳的线条,掌握了用各种图形表达简单物体的绘画技能。这时在区域内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风景、动物和人物的正面及侧面等组合物体的画,供有兴趣的幼儿临摹。中班的幼儿已基本会用蜡笔均匀涂色、清晰地勾轮廓线、小面积涂色等。
大班:大班幼儿已能观察到物体的细节部分,并能把所见、所闻表现在画面中。所以大班幼儿掌握蜡笔、水彩笔、毛笔等不同工具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有目的地选用和制造多种表现形式。如:涂蜡法、粘彩法、刻划法、喷水法等。
(五)以幼儿为主的游戏材料的规划使用
游戏材料的操作主体是幼儿,对游戏材料的规划权和使用权上这种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以往的游戏中,我们制作投放材料只是凭借成人的主观经验,这些材料对幼儿来说是适宜的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认为,事实上只是在某一阶段这种适宜才会存在,如果材料总是一成不变,孩子们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弱。要保持永久吸引力的游戏材料对操作者来说,就必然要对游戏材料的使用和规划权让幼儿来主动承担,以保持开展循环深入地和游戏材料的操作探索,并主动构建经验。以往教师往往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游戏材料的制作和游戏线索的预设上,而忽略对幼儿游戏需求和游戏意愿的关注。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分析孩子在操作游戏材料过程中的新需求和新想法,然后对幼儿的探索通过对材料作出调整来进一步支持。例如,各种自然物的沉浮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溶解现象,教师要分析幼儿是否关注到了溶解现象,要判断是否需要给幼儿提供新的帮助和支持等。总之,要把对操作使用游戏材料的权利和规划游戏的玩法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孩子。教师要试着站在孩子们背后,时刻关注孩子游戏过程和分析游戏的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结语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遵循材料的层次性、目的性及丰富性的原则去投放,能引发幼儿活动的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要玩的想法,并会拿起那些材料摆弄起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也会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摆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认真观察,进行尝试等。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巩固了活动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同时又提高了幼儿动手的实际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锦莹. 小班区域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策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2:117-119.
[2]陈云. 区角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J]. 上海教育科研,2013,06:95-96.
[3]杨秀丽. 幼儿园活动区设置及区域游戏的探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199+203.
[4]郑佳,张宪冰,韩威. 幼儿园区角游戏环境创设的策略[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5:62-64.
[5]杨慧. 幼儿区域活动偏好现象解决策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5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