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一九四八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在宣言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标志之一。然而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中较为薄弱、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在写作之前我特意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得知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的马斯洛人本哲学中也曾指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通俗地说人们在一些外化的因素中到满足后更需要的是来自内化(心理)方面都需求。心理健康对人这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这个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方法、态度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因此制订一套科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势在必行。本文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心理 健康教育 影响 心理需求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如果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很少会有心理疾病,接近青春期,儿童心理才渐渐疏离双亲(心理依赖,关系密切的人)。反之,父母亲心理不健康,将会对孩子幼小心灵有着不利于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说一个有关我自己本人的事例,我的父母亲是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妇,母亲很勤恳,为人善良,就是有些强势。家中一切大小事宜在母亲的打理下井井有条。父亲有些好赌,家中的事更是能不管就不管。在我和弟弟出生之后家里就不再那么宁静了,记得小的时候每到吃饭时候家里就“热闹”起来。父母亲在无视我们的存在情况下大打出手,吵架、打架那是常有的事情。一开始觉得很害怕,时间久了已经是家常便饭了。那时候心里就想着我长大了要比他们更厉害,这样就不会有人敢欺负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势。成人后的我脾气暴躁,对于自己的亲人更是得理不饶人,往往把工作压力生活中各种受挫发泄在自己亲人身上。再后来我有了家庭和自己的儿子,孩子的到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每一对夫妇生命的延续。儿子很可爱,慢慢地到一岁左右孩子变得调皮起来,动不动打人、摔东西。那时候并不知道幼儿所谓的攻击性行为是什么?更没有进一步了解幼儿情绪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与教育,诸如常见的幼儿任性、捣乱行为、爱哭泣及恐惧症等。此类行为的出现我看见一次就是一次用力拍打儿子的手,不等儿子的反应接着就是持续大声训斥。儿子在每一次被打过后委屈地不敢再大声哭,因为他知道要是哭声越大被训斥的时间就越久。时间久了儿子变得不爱说话不在喜欢与同伴相处,上了幼儿园之后见到老师就很害怕;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特别的胆怯。儿子的种种反应让我忧心,却不知该怎样去教育与引导他。
三年前我也荣幸地成为一名光荣的幼师,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座中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问题。自己过于严格的教育给孩子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对于儿子我愧疚万分。在这里就我个人观点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过分的溺爱
最近在看一本书《好家庭胜过好学校》,书中提到:家是生活的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看到这些字眼感慨颇多。在现在的社会,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一出生就集宠爱于一身。孩子想要什么只要家庭条件允许的都会给予满足,从不缺吃穿,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在教育方面更是应了那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更信赖于早教。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视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视情感需要的满足。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
(二)家庭教育过于严格
另一类则是要求过于苛刻:在任何情况下以成人方式教育孩子,(如:大声训斥,不听孩子解释)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不倾听孩子的心声,长期孩子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变得有话不敢说。恐惧是幼儿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它是幼儿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况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由于缺乏处理可怕情境能力引起的。心理学家曾指出:父母对孩子大声训斥,那么这种声音就会一整天在孩子的头脑中回响,影响孩子的情绪。更为严重的是大声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惧,会把孩子宁静的心境打乱,使他们整天心神不宁。孩子犯了错,需要批评,但是批评教导时间一定要选择时机。
首先孩子犯了错,需要批评,但是批评教导时间一定要选择时机。所以说低声教育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越大声训斥孩子得到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其次孩子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生存的依靠都来源于爸爸和妈妈。和睦的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和睦温馨的家庭,会使孩子感觉到温暖,家对他有一种吸引力,让他愿意在家里待着。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心理发展会更健康。家庭和睦美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在友爱和谐的环境中,孩子感觉幸福的同时,也能学会付出爱与和谐。说到这里想到一部全世界小朋友都痴迷、让中国90%的家长感到惭愧的动画片《粉红猪小妹》看似简单的学龄前动画却有着非同凡响的力量。这是一部英国动画片,虽然每一集仅5分钟但是剧中小猪家里温和的妈妈、宽厚的爸爸以及和蔼可亲的爷爷和奶奶。父母相爱的力量给孩子做了榜样。同时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剧中的家庭是个二胎家庭,很多很多篇幅都是在展示两个宝宝之间的互动。姐姐照顾弟弟,是弟弟的榜样,姐弟之间有竞争、有关爱、描绘得特别真实,也特别让人羡慕。总结一下《小猪佩奇?教会我们的早期家庭教育七大黄金法则:宽容(只有孩子知道。无论我犯了什么错误,我灾这个家里都是被接纳的,他才会勇敢直面错误。)、夸奖(夸奖和称赞,不但对孩子们来说很重要,对每一位家庭成员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支持)、尊重(尊重,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想象力(适当的放手、必要的时候推他们一把)、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赋予孩子一定责任,胜过给孩子提要求)、公平(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陪伴(最让人感动的应该是陪伴,这才是家庭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二、学校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对孩子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假使教师的心理出现了问题,这无疑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意义。
2017年5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培训班,感受颇多。先听了来自梧州的梁洁华老师校园团体心理辅导。她通过不同案例结合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过去自己一些百思不解的案例变得眉目疏朗了许多 。
在大多数幼儿园中,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们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他们更多接受的是遵守规范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训练。家长每天关注的焦点也仅仅限于孩子今天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学会了哪首儿歌等等.他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针对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没能及时发现而进行有效地诊断与教育。
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代中国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幼儿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不少幼儿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胆小、多动、攻击性行为、情绪障碍等。未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必将形成人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三、社会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也就要求一个人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有所提高,孩子也不例外。社会风气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在社会的转型期,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由于大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转变,孩子之间的关爱也变少了,竞争意识、嫉妒心理、防范心理却渐渐增强。比如说,现在的孩子与同学在一起时,常常会说些:在家都玩了什么游戏,爸爸妈妈给自己准备了手机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竞争意识向不良方向发展的结果。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除了家庭、学校教育以外,还有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说到《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周围人和物的影响。因此,周围的人和物会对我们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人总是要往好的方面发展的,所以,人们尽量避免不利的环境.孟母也是一样,她不希望不利的环境对她儿子产生影响,就几次搬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人们当然希望近赤了。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它们是否健康正常直接影响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成为具有健康心理、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http://baobao.sohu.com/20070614/n250566014.shtml
[2] http://wenda.so.com/q/1366518803067512?src=140
[3]幼儿心理需要与教育/莫源秋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7
[4]张敬凯 好家庭胜过好学校 和东教育集团
[5]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莫源秋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