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小衔接”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幼小衔接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素质教育还无法真正有效落实。本文首先梳理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策略,以更好的帮助幼儿渡过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关键词】农村 幼小衔接 教育 策略
“幼小衔接”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幼小衔接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素质教育还无法真正有效落实,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幼小衔接工作不到位,极大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发展。
一 、农村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农村地域,教育条件及观念相对落后,在幼小衔接往往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一) 农村差距大,家长观念落后,存在教育理念的偏差
农村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储备,轻能力培养,往往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培养,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 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甚至许多家长把字认得多,算术题会做,甚至能否学到拼音来作的准 。
(二) 幼儿教育小学化,偏重幼儿智力发展
正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择校标准,无形之中给幼儿园的教育很大的压力。不少幼儿园为了招更多的生源,迎合家长的口味,开设了一些本不该开设的课程如:拼音、计算、写字等,以此来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为了让幼儿能在短时间内有学习成果,教师的上课形式小学化,一味地进行知识性、填鸭式的灌输,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弃了在游戏中学习的原则。上课时没有教具的辅助,没有图片的引导,而是让幼儿一味的读、写。有的还在一节课后布置作业,过早地让幼儿进行紧张的学习活动。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法有害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 幼小衔接形式浮于表面,缺乏与小学的沟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文规定:“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教育,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而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间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些只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幼儿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幼儿园缺乏与小学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长期以来,两个学段各行其道,缺少实实在在的沟通交流和对接,教育重复或互相脱节的现象较多甚至还有许多的衔接盲区。
二 、农村幼小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城乡差距导致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突出。
近年来,由于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腰杆直了,腰包鼓了,确实给农民带来了无尽的好处。可同时也附带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有的小朋友,已经到了入学年龄,还坐在地上玩泥巴,和村里小朋友在地上打滚打架。这就是城乡小朋友的差别,不同生源学前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给幼小衔接带来不便。一般镇上的一年级新生均来自于全学区的各个村,只有少数学生是镇区内的生源,而且外村的学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涨趋势。这些学生,有的上过幼儿园,有的没上过;有的从入园一直上到幼儿园毕业,有的则只上了一半就不上了;有的在公立幼儿园上的,有的在私立幼儿园上……他们所接受的学前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这就给幼小衔接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 小学与幼儿园缺乏紧密的联系与沟通
由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又由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往往会使刚入学的儿童难以适应小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也就是产生“陡坡”。合理调整这一坡度,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从孩子切身利益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好教育时机,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减少困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为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使他们从心理、生理上都做好向小学生过渡的充分准备,使其在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中尽快较好地适应。
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小学与幼儿园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原因主要是没有共同探讨的机会,小学教师只注重小学的研究,而幼儿园教师则只是在幼儿园范围内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势必缺乏实效性,有悖于教育规律及儿童发展规律,这种研究上的脱节对“小幼衔接”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 幼儿园应顺应家长的需要,忽略幼儿发展规律
农村家长观念落后,存在教育理念的偏差,这是目前幼小衔接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虽然开始重视幼儿园教育,对幼小衔接有一定认识,但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仍存在很多的误区。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重智力发展,轻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甚至一些家长往往忽略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提出过高要求。农村幼儿园为了生存迎合家长不合理需求,导致幼儿园教育失范。
三 、农村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合作,家长、老师、社会每一方都不能缺少。尤其是在现实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对于幼小链接教育的思想策略要及时发生转变,以保障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
(一) 努力消除农村教育差距,为“小幼衔接”创造条件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及教育基础的差异,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城乡教育差距被社会广为关注。有人说,城市的学校像欧洲,农村的学校像非洲;城市中小学的一间教室相当于的一所学校。这种差距使得城乡孩子在人生起点处就有着诸多不公。全面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加大对的支援力度,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孩子真正受到优质教育,为“小幼衔接”创造有利条件。
(二)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自身素质
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不能为了生源而放弃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变化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最后结果。关系儿童发展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教研组织教师学习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制定出合理的幼小衔接的计划,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要一味追求教育成果而要重视教育过程;不要一味的读写,而是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百折不挠的品格、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
(三)转变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和评价标准
1.引导家长增强对幼小衔接的理解
很多家长不懂得怎样去教育幼儿,更不知道怎样的教育适合幼儿,也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家长增强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解。
首先家长自己要主动去了解,有能力的可以自己查阅书籍或是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理论知识;更多的家长应该主动去拜访幼儿园老师、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亲自去向老师取取经,虚心接受老师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落实到平日的教育中。
其次幼儿园要利用家长会、家访、家园联系栏、讲座等途径来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了解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小学老师的话在家长心里更有分量,针对这种心理,可以邀请对幼小衔接有研究的小学老师为家长做专题讲座,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同时家长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2.转变农村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包含许多其他的,如学生自理能力的锻炼、帮助学生学会自理。“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幼儿园既非托儿所也非小学一年级。在锻炼自理能力方面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又如在思想教育方面,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是很容易接受老师的一些思想的,因为单纯所以更容易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并非只是知识,因此以前家长重视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认为字认得多算术题会做甚至能否学到拼音来作为择校的标准之类的落后观念必须通通都摒弃掉。幼儿在各方面的提升都应该得到表扬而不只是论学到了多少知识。
(四)加强农村小学与幼儿园的沟通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尚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衔接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人小学的愿望。例如,组织大班孩子参观小学。先了解幼儿的认知需求,然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去小学参观,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认一认、坐一坐、比一比、学一学、问一问等方式,引导幼儿充分感知和体验,加深对小学的整体了解,丰富有关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经验。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衔接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
“教师交流”是指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师彼此交换角色,进入对方的工作环境,进行“换位体验”。教师交流能够使参与的教师在真实的工作状态中了解另一个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与学习需要、习惯及常规的形成状态以及针对这些情况所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保教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改进自己在本阶段的教育行为。
“教师交流机制”使两个阶段之间的教师交流成为常态化行为。幼儿园与小学可通过协商确定交流人员的选拔、交流时间的选择、交流的相关目标等,并将之作为《幼小教育衔接合作备忘录》的内容之一,使幼小教师间的换位体验成为一种制度化行为,使幼小双方的教师通过换位体验都能有所收获,而不是流于形式。
幼儿园小学在教育特点、教育环境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两者要做好衔接并非易事幼小衔接是一项复杂的长期任务。它需要家、园、校三方面有机配合,共同完成。在教育观念上要达成共识,在教育行为上能形成教育合力努力缓减孩子在幼小衔接中不适应的坡度对孩子多些理解与宽容尊重他们学习和成长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M].2002(4).
[2] 2011.12杨兆山.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朱颜梅怎样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2)
[5] 徐伟,王德清.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01)
[6] 刘里里.培养幼儿角色转变意识,做好小学入学能力准备.家庭与家教[J].2007(1)
[7] 王佳婧.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幼小衔接问题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3.
[8] 李娅菲. 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9] 王声平,杨晓萍. 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48-153.
[10] 杨凤.幼小衔接现状及解决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11] 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12] 陶翠萍,林存敬. 小学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初探[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