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活动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因而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幼儿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就显得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大班年龄的幼儿来说,区域活动不但为他们提供了游戏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他们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在操作中进行探索、运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材料,主动地进行观察、记忆和思考,发现和探索蕴含在玩具中的数学关系,从而提高其数学能力。
主题词:区域活动 大班幼儿 数学能力
《纲要》明确指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满足和成功”,“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强求一律”等要求,而传统教育观念指导下的集体教育的模式,已越来越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幼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区域活动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因而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幼儿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就显得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大班年龄的幼儿来说,区域活动不但为他们提供了游戏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他们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在操作中进行探索、运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材料,主动地进行观察、记忆和思考,发现和探索蕴含在玩具中的数学关系,从而提高其数学能力。
一、 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决定幼儿数学学习经验的获得。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同时,它与幼儿活动欲望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能否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是非常重要的。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
首先,材料的游戏性,能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投放数学玩具材料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玩具材料的游戏性,要让孩子一看到这些玩具就想玩,就想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他们喜欢玩才愿意探究,才会有兴趣主动的学习。
我们在数学区投放了扑克牌,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1-10的牌,让孩子通过亲子玩牌,感知扑克牌数字、图案的特征,喜欢玩并会玩。然后在班级进行分享玩法,这样孩子们会自发的有多种玩法,如:在开展“6的组成”数学活动时,我从孩子身边入手,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可利用的小瓶盖、杏核等废旧材料,孩子们一边收集这些材料,一边好奇地问“老师,这些东西也可以玩嘛?”“当然可以,我们一起来试试。”就这样,翻瓶盖、掷杏核的游戏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开始时孩子们是自己进行尝试,慢慢的三两个孩子自愿的结成组,相互比赛,并有了小小的游戏规则:看谁的瓶盖翻过来得多?看谁的小杏核红色向上得多?又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发现了新问题:“玩的次数多了,记不清楚每一次的结果了。”根据孩子们新的需求,我们一起讨论设计出一个小小的记录表,孩子们将每次的游戏结果记录在表中。
其次,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能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需要。
在幼儿的发展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理解水平都有所不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既是教育原则的体现,也是因人施教的表现。在数的分解组成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已有经验,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有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突出,必须借助操作性玩具进行学习。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为他们提供了蝴蝶串、双色杏核、瓶盖等玩具材料,孩子们可以通过操作来理解6数的分解组成。有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形成,对数字理解的发展水平较好,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为他们投放了标有数字的鲜花和树叶、数字牌等游戏玩具,孩子们可以利用这些直接标有数字的玩具开展游戏:鲜花和树叶——就是每一朵花上都标有一个数字,孩子可以任选其中的一朵花,在花杆上两两一组钉树叶。树叶上同样标有6的数字,钉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上的数字和起来是花朵上的总数,看一看每一朵花下面可以钉几组绿树叶?数字牌——数字牌的游戏是孩子们三个人一组,各拿一套6的数字卡片,其中一套卡片上标有分解号。然后三个人轮流出牌,如果是带分解号的数字牌,另外两个小朋友就要想一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和几?再分别打出相应的两张牌。也可以先出两张数字牌,和起来是几,有另一个小朋友打出来。同样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我也考虑到了孩子的的不同发展需要,记录的形式分为三种:一种是直接用数字记录游戏结果;一种是用图示(圆圈或星星等)来表示数出来的数量,记录游戏的结果;还有一种是通过在画好的圆圈上涂颜色来记录游戏的结果。玩具和材料满足了孩子们的不同的需要,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玩具和材料进行游戏,使游戏内容更为丰富,更具趣味性。但无论孩子们选择了怎样的玩具材料,只要能够快乐的开展游戏,每一个孩子都会从中有所收获,都会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再次, 材料的目的性,能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能力。
在以往的数学区域游戏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投放了很多材料,有关图形的、数概念的、排序的等等,而孩子在游戏时并不按照这些材料预设的玩法和目的进行操作,会自创一些玩法,甚至与数学学习内容无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玩具材料本身的目的性不强,孩子们不知道这些玩具材料怎样玩,于是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游戏。也正是基于此,我在玩具材料的投放中特别注意玩具创设的目的性,例如鲜花和树叶的玩具材料,其目的首先是运用玩具材料的色彩,形状来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兴趣;随后是学习核心内容,并发现规律。第三是通过游戏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经验。有目的的投放玩具材料,可以很好的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 区域活动的开展形式,有助于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
趣,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幼儿感知周围事物,并不决定于事物本身的价值、意义,而完全从自己的兴趣、意愿出发,自己感兴趣的就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因而,在设计区域活动时,教师应根据目标,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区域活动,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能力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理解力、自控力不断提高,合作、竞争意识已产生并逐渐加强。在设计区域活动时,主要应考虑具有合作竞赛和挑战性的方式,如棋类游戏、扑克游戏、拼图游戏、走迷宫、转盘游戏以及电子软件游戏等等,让幼儿在与同伴的学习互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共同感知、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有关数学经验和逻辑知识,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体验到获得胜利的喜悦,从而促使他们乐于参与,在玩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们在数学区投放了扑克牌,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1-10的牌,让孩子通过亲子玩牌,感知扑克牌数字、图案的特征,喜欢玩并会玩。然后在班级进行分享玩法,这样孩子们会自发的有多种玩法,如:比大小:两人同时出一张牌,谁大谁就赢走对方的这张牌。对对碰:两人将几幅牌放到一起数字朝下摆放,轮流翻拍,如翻到两个数合起来是某个固定的数时,就可以赢走这两张牌,既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同时可以重复运用到20以内的数的组合学习中。也可以灵活增加人数。通过幼儿收集、亲子游戏、幼儿分享、同伴合作、竞赛等游戏激发了幼儿不断参与游戏的兴趣,促进幼儿不断创设新玩法的思维。
三、区域活动的相互渗透,促进幼儿各项数学能力全面发展。
指南中提出: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不仅在数学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区域活动的相互渗透。数学能力应当包括传统的三种基本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五种数学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而大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对其几何空间能力发展的促进是成正比的。所以在建构区投放了很多材料,不同的几何图形积木、饮料瓶、雪糕棒、小树、路标、动物人物造型等,幼儿在拼搭中逐步建构和巩固空间方位概念。在美工区通过编织、串项链等发展幼儿规律排序的能力。在益智区通过铺地砖、拼图等游戏发展幼儿方位、找规律的能力。在语言区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关注书目、页码、出产日期、价钱等数字信息,提高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提高数概念。
幼儿数学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在区域活动设计时考虑如何为幼儿提供感受、体会和探索数学经验的机会,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幼儿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提高幼儿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儿童在学习中的建构者地位。
参考文献:
李冲锋:《教师如何做课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9月
杨彩霞:《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科学.2006(22、1):60-63
周欣;黄瑾;赵振国;杨宗华;《大班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J];幼儿教育;2009年3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