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中班绘本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策略的研究》是我个人的课题,我是一名年轻的新老师,参与过幼儿园语言教研组活动,并对有效性提问在绘本教学中的作用充满了热情的探索。我也了解了有效性的定义。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本人对于绘本教学也充满了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在幼儿园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作为绘本教学提问的新手我先从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文献资料的学习入手,从查阅中我看到,我国关于提问的研究大多数仅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对教学提问中系统的、实证的研究明显比较薄弱,这也决定了这些研究成果,难以进一步推而广之。此外,我还发现对教师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大多关注于中小学,对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有效性研究较为忽视。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可见提问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绘本阅读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绘本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为了进一步的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我设计了这节中班绘教学活动:谁咬了我的大饼。
案例实录 :
一、观察大饼,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大饼教具: “看,这是什么呀?
(幼儿回答:饼干、蛋糕、大饼。。。)
师:这是一张大饼,原来呀小猪做完大饼太累了,它躺在大饼上面睡着了。可是一觉醒来发现......咦,大饼怎么样了?
(幼儿回答:大饼少了一块)
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幼儿猜测)
(幼儿回答:A:不知道谁咬的
B:小老鼠咬的
C:小狗咬的
(分析: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对于周边的一切都是凭兴趣,孩子们的目光往往停留在画面上,所以在导入环节我是通过图书的封面,开门见山的抛出问题,提问:“看,这是什么呀? 提问很具体,孩子们都能进行回答,.提问我请小朋友们猜测谁咬了我的大饼,也秉承了提问开放性的原则,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也大大的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
二、出示手偶,以“牙印”为线索,理解故事内容,并出示直观教具大饼,通过对比动物牙印描述不同动物的牙印特征。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到底谁咬的的呢?小猪很着急,就去找它的好朋友去问了。
师:“小猪问谁了呀?
(幼儿回答:小鸟)
你们猜,小猪是怎么问小鸟的?
(幼儿回答A:小鸟,你有没有咬我蛋糕啊?
B:小鸟,我的蛋糕坏了,你有没有咬?
师:③听听看小猪是怎么问小鸟的?
(小鸟,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我们帮小猪一起喊(幼儿:小鸟,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④你们觉得是小鸟咬的吗?
幼儿回答A:不是
B:是
师:我们来听听看,小鸟是怎么说的,不是我,你看,啊呜。果然不一样
⑤小鸟咬了一口大饼,它的牙印是什么样的呢?
(幼儿回答:尖尖的,像三角形)
师:⑥是不是小鸟咬了大饼?为什么?
(幼儿回答:不是,这个印子圆的,这个是三角形的,不一样)果然不一样
师:不是小鸟咬的,小猪又去问别的小动物了, = 7 \* GB3 \* MERGEFORMAT ⑦问谁啦?
(幼儿回答:小兔子)
师:如果你是小猪,⑧你会怎么问?
(幼儿回答:小兔,小兔,你有没有咬我的大饼?)
师:说的真好,⑨谁能说的像小猪一样好?
(幼儿回答:小兔子,小兔子,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教师用口型帮助幼儿)
点录音:不是我,你看,啊呜。
师:11 是不是小兔子咬的啊?(幼儿回答不是,小兔子咬的不是半圆形)果然不一样!
师:小兔还是没有找到谁咬了它的蛋糕,它很着急,于是它一下子问了三个小动物,12 是哪三个小动物啊?(狐狸,鳄鱼,河马)
师:我们帮小猪来问一问这三个动物朋友吧!
(师生共同:狐狸,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幼儿回答:鳄鱼,鳄鱼,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幼儿回答:河马,河马,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师:13 这三个小动物分别会怎么回答呢?
点录音:狐狸 不是我,你看- 怎么样?果然不一样
点录音:鳄鱼 不是我,你看- 怎么样?果然不一样
点录音:河马 不是我,你看- 怎么样?果然不一样
(分析:这一环节是本节活动的重难点,幼儿通过自主观察,听录音,教师讲述提炼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我的提问较多,有13个大提问,从观察实录来看,我的提问都是根据故事发展的情节发展来提的。提问“小猪问谁了呀?这是一个直接的问题,幼儿一看图自己就知道了,对于幼儿的促进,只是知道故事的画面内容。提问③听听看小猪是怎么问小鸟的?这也是个直观的问题,孩子们只需记忆,问题难度不大,提问④你们觉得是小鸟咬的吗?这个提问是让孩子用自己已有经验去猜测,提问没什么新意,但是我请的是班级能力较弱的幼儿回答,兼顾全体学生的原则。提问⑤小鸟咬了一口大饼,它的牙印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开发孩子想象力的提问,孩子们回答都是三角形,有一位小朋友回答是尖尖的三角形,像小房子的顶。提问⑥是不是小鸟咬了大饼?为什么?我运用是递进式的提问,通过我的提问,慢慢的解开悬念。提问⑧你会怎么问?提问⑨谁能说的像小猪一样好?主要是让孩子学说绘本中的句式,提问12是哪三个小动物啊?提问13这三个小动物分别会怎么回答呢?是让孩子了解故事内容,参与到故事中来,我的提问起的还是比较具体的)
三、完整欣赏魅客图书,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
1、师:“都不是这些小动物咬的,那到底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图书。
2.播放书本课件,教师有感情讲述。
3.师:“现在,你知道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了吗?”
(幼儿回答:知道,小猪自己,幼儿哄笑)
(分析:这一环节是完整欣赏魅客(图书内容),理解故事情节,通过魅客的课件演示,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故事。教师提问:“现在,你知道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了吗?”孩子们对于这个提问没有任何难度)
四、总结
师:宝宝们,我们不仅知道了这些动物的牙印是什么样的,还认识了这只可爱的小猪,把这只可爱的小猪介绍给你的好朋友吧!
(分析:这一环节是活动的总结部分,故事的悬念终于解开,孩子们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对于怎样攻破疑问的过程也较清晰)
教学反思:
在本活动中,幼儿能掌握故事内容,并能大胆想象与猜测,在角色表演中掌握句型“**,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孩子们还是挺喜欢充满悬念的故事的,一开始说绘本中的内容孩子们有些被动,于是我在教学中更加的主动,教学中自身也很放松,大力的渲染孩子们,积极的说,渐渐的,孩子们越来越主动了,对于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孩子们更愿意说,看到孩子们越来越投入故事中,我真的很高兴,最后孩子们通过观看课件,知道了故事的结局,知道了到底是谁咬的蛋糕,孩子们都觉得故事很精彩。本节活动,我重点是看教师的提问,本节活动我共有23个提问,从提问的数量来看,并不太多,基本上孩子们都能回答,对于一些直观的、简单点的提问,我都是遵循兼顾全体的学生的原则,提问的问题也较有层次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也较具体,但有的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如:小鸟咬了一口大饼,它的牙印是什么样的呢?我只请了一位小朋友回答。有些提问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如:第二环节。很多提问都是一样的。从整体来看,本节活动,提问大都有效,但还需调整。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置问题的技巧,我们的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关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首先教师的提问要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全体幼儿,有针对性的提问。提问要由浅入深,简洁、系统,使幼儿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唤起幼儿想象和思维,以及对故事活动的兴趣,愿意主动、积极地来进行表达。
针对这节绘本教学:我也总结了几点提问的策略:
1、抓住关键——提问要紧扣教学活动目标 。例如:在第二环节,教师提问:小鸟咬了一口大饼,它的牙印是什么样的呢?师:是不是小鸟咬了大饼?为什么?这些提问都是紧紧的围绕目标来设定的,这种关键性的提问显然不能少。
2、适时追问——提问要抓住幼儿活动契机。例如:在第二环节,教师提问:说的真好,谁能说的像小猪一样好?这个提问能够运用绘本中的角色,能够带入幼儿进入角色。
3、启发提问——提问要拓展幼儿想像空间。例如:教师提问:你们猜,小猪是怎么问小鸟的?幼儿能够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循序渐进——提问要推进幼儿思维进度 。例如:教师提问:这三个小动物分别会怎么回答呢?这是关键的提问,因为主要学习这种句式。循序渐进中能够启发幼儿。
5、提问应具有导思性。优化故事教学中的提问,应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想出发。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一个接一个的琐碎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只会使孩子机械地、不动脑筋地去回答、去应付,失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但如果问题太难,孩子们则会启而不发、导而不思、“百思不得其解”,从而挫伤孩子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孩子的认识水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导思性。
提问是点睛之笔,能引领幼儿积极思考、积极发言。
有效的提问是桥梁,架起幼儿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组。
有效提问是富有弹性的,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
下一步学习:
然而,老师对有效性提问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同时,缺乏正确有效的反思方法又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难以提升的又一个症结所在。于是,我决定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时,我事先对教学设定了一些问题,并对为什么要预设这些问题、孩子可能发生的问题、针对哪些孩子、哪些情况,提哪些问题都进行了思考,并向老教师请教。然后,再请班级老师在看课过程中,记录我的提问,录孩子的回应。这样,活动中的提问、回应一目了然。大家根据孩子的回应、教师的提问,针对这个班级的情况,清楚地发现这位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无效的?哪些提问是要用后续提问去介入的?哪些问题可以改进的?还有哪些是应该以提问介入但教师没有提问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应当会觉得能够比较准确的发现自己在提问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她们找到合适的提问方法,减少了提问的盲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