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数是从现实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知识,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启蒙教育可以充分发掘幼儿大脑智能和潜力。通过数学知识的启蒙,能更好培养幼儿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敏捷性,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但是数的抽象性造成幼儿数学教育易陷于枯燥化、模式化,也使得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丧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的颁布实施,将数学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游戏化也在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探讨和实践,这种游戏化的数学教育增加了数学活动的趣味性,还运用各种感官游戏、口头应答游戏等提升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反应速度。但从整体来看,数学教育游戏化停留在提升趣味性的层面上,而在训练幼儿数学思维方式、锻炼幼儿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层面上的数学游戏较少ADDIN CNKISM.Ref.{97C0D41EA7F3488aA4B80D34E4D0D7BC}[1]。
2 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2.1 年龄条件
西方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以及后来的研究者们,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实践和研究发现,无论哪一个孩子,只要到达某一个年龄,就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有兴趣,而且非常想做。这个阶段被称作
“儿童的敏感期” [2]。孩子在4岁左右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所以,幼儿的数学教育可在这个年龄段开始。
2.2 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在依据幼儿的原有水平,设计有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内容。由于幼儿对数学的学习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的感知,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
当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逐渐学习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数学就自然地产生了。同时这种以科学、客观为基础的思维方法,数、数字、数量的关系也就自然的建立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教学形式,主要是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和确定。不能一直使用一种教学形式,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引导让学生学会和别人之间如何合作、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建立起联系。在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考虑:
(1) 集合概念的形成。集合是指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集合的“共同属性”可以是物体的名称,也可以是物体的某一特性,例如颜色、形状、大小、功能、用途等。它既是一个集合的标志又是一个集合的依据。幼儿学习集合是学会计数、理解数的实际含义的基础,可以促进幼儿发现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出数的概念,有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
(2) 数的学习。包括认识数字、计数、数字的顺序、数的概念等。幼儿早期数概念的发展对其以后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在生活中有许多机会接触。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数学语言并加强教学设计中数字概念认知的内容来促进幼儿获得数概念。
(3) 几何图形的认知。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和几何概念的学习密切相关。一方面,几何概念的学习有赖于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另一方面几何概念的学习又对幼儿空间能力的改善起促进发展的作用。图形比起数来要具体、直观地多。“……它提供儿童连接数学与真实世界的一个最佳机会。”[3] 幼儿最初在发现并意识到周围物体的阶段,就在学习处理与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了。因此最早的空间意识来源于感觉运动的协调[4]。对幼儿几何图形的认识,可以从认识圆、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状开始。
(4) 学测量。测量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大部分物质都有其各种可测量的性质,如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把重点放在物体的性质上,并且学习怎样描述、比较,并用规则或不规则的单位确定性质。让幼儿在测量过程中,积累空间认知经验以及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了其探索精神与愿望。教学内容有认识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5) 感知空间位置关系。幼儿学习利用空间,可促进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因为幼儿的空间认知活动综合运用了运动的、视觉的、触觉的以及听觉方面的感受器,认识空间位置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前后、左右、上下、里外等。
(6) 时间的认识。时间知觉是指对空间知觉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对于时间,人脑并没有专门反映时间的分析器,从婴儿到成人,对时间的判断是依靠不同的条件进行的。婴儿主要依靠生理变化产生对时间的反射,其时间是由“生物钟”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形成的。幼儿的时间知觉与识记的事物相联系。他们总是借助于感知、记忆过的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周围现象作为时间知觉的指标。幼儿的时间感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感觉只与形成它的具体活动相联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强化幼儿的时间认知,如感知早晚,知道钟的用途。
3 打好数学基础的基本策略
数学反映着事物之间的关系。它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潜在的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幼儿在自然的活动状态节感知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有益的数学经验,为更系
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地基础。幼儿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生活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让活动内容还原生活,活动材料取之生活,活动形式再现生活,有机融合生活操作奠定数学基础,使幼儿在现实生活和游戏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真切地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意义,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从而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可融入以下策略:
3.1 观察.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在引导幼儿多观察的基础上,提高其观察的目的性和准确性,这种引导要嵌入到其他科目的教学和幼儿的生活中,如:“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的?”“这是什么形状的?”等问题来引导幼儿的思维和行为,还可以利用简单的镶嵌板和拼图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
3.2 比较
比较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之一,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幼儿学会比较。如老师比同学们高,小板凳比我矮,西瓜比苹果大,散步时观察不同树木的高矮、树干的粗细、叶子的形状和大小等。3颗糖比1颗糖多等。幼儿的比较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辨别和认识上,让他们把需要比较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真正地比一比,可以加深对所比的概念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让幼儿分辨冷和热,男和女等。
3.3 分类
按物体共同特征归并和分类的能力是发展数概念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分类的能力。最开始可以根据物体的颜色分类,颜色是最容易被儿童感知的物体特性。比如,让幼儿把红色的珠子放到红色的碗里,把绿色的珠子放到绿色的碗里,或者把大熊放到大筐里,小熊放到小筐里。此外,还可以让宝宝用勺子舀着分类。
3.4 排序
对两个以上的物体按照某种要求进行顺序排列,是较高水平的比较。例如,从大到小,从高到矮,从粗到细等。开始排序时,东西最好不超过5个,以3个为宜,物体之间的差异要明显。套娃、套杯都是很好的材料。
3.5 对应
生活中有许多机会可以练习一一对应。例如,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需要一个碗、一双筷子,让幼儿协助帮助发餐具;给每个人一个苹果;给每只小熊送一朵花等。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发现周围事物人们区别及联系的快乐,发展和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判断能力[4],逐步养成简明表达事物关系习惯,为数学的学习打下思维基础。
4 结论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却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让幼儿真正地做到《纲要》要求的让幼儿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学科,让幼儿喜欢数学,愿意动脑动手。目前自己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只有将这些策略有效的应用于幼儿数学教学中,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及幼儿接触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科学调整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的贯彻新《纲要》的精神,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ADDIN CNKISM.Bib参考文献
[1] 林霞.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再思考[J]. 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13(12):P14-17.
[2]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编著.孩子是可以这样教育的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及实践[M].郑州市:海燕出版社.2013.
[3] 周淑惠:《幼儿数学新论——教材教法》[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4] 丁石孙 张祖贵著.数学与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04月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