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期刊
   └   期刊
   └   著作
   └   讲解
   └   论文名单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名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期刊 -> 论文名单      
【一等奖】浅谈如何捕捉幼儿的“哇时刻”促进活动生成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人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出现了哇时刻,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和实践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哇时刻,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让孩子们心中感到的时刻或者魔法时刻,那些孩子们能做、感兴趣的事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我们唯有及时捕捉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哇时刻,才能生成有价值的活动。

在幼儿园一日的生活中,有着孩子们无数的哇时刻,这些哇时刻恰恰是生成活动最好的切入口。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捕捉放大这些哇时刻,生成更多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活动呢?

(一)尊重接纳每个孩子的哇时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孩子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幼儿拥有安全感。 教师如果总是高高在上,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臆测孩子们的内心,那么势必会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孩子们在心里过于敬畏教师,导致孩子或沉默不敢发表见解,或人云亦云缺乏新意。那么,教师就难以听到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尊重孩子们的内心兴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出现“哇时刻”的关键。例如:孩子们在幼儿园小山坡上玩耍,优优小朋友对养殖角小兔子拉的大便产生了兴趣,一直蹲在旁边仔细观察着。如果此时教师认为大便很脏很臭,简单一带而过,甚至不允许孩子们靠近兔子,那么或许这一个时刻也就随之夭折了。小兔子的大便脏臭,但孩子们却很喜欢,乐于探究。于是,教师就请孩子们自由散开观察小兔子,提醒孩子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同去查询有关小兔子的资料,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活动热情被激发了,顿时,一股寻找小兔子的秘密的热潮便掀了起来。在这里,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因此,要让幼儿敢于生成,教师就要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蹲下身子来与之平等对话,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孩子在教师面前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听到这些另类哇时刻往往就是孩子生成活动的资源。

(二)做好前期预设,迎接哇时刻,及时把握教育契机

教学的灵活性是教师成功教学的保证,幼儿的兴趣是其成功学习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和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应考虑到幼儿可能出现的想法、行为以及可以引导的方向,深入挖掘教育可能具有的价值。只有当教师事先设想了可能出现的无数可能性,才能在活动中更加地游刃有余,冷静地分析和判断美丽意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产生美丽意外的机会,迎来更多的哇时刻预设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有机结合的。教师应更多地营造、创设各种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里经历一个个哇时刻

例如:孩子们进入大班,对于早期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幼儿园的香香吧、阅读区等不再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祭奠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的清明节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校内一家正在装修的书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等待书店重新开业的过程中,教师分析了班级孩子们目前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不少孩子们对于参观书店、礼貌阅读等这些方面的经验极其欠缺。因此,教师便预设了亲子社会活动我会文明参观,引导爸爸妈妈带领幼儿参观厦门市或者厦大的其他书店,让孩子们提前了解书店的简单构造,感受书店中的安静氛围,争当一名文明参观的小朋友。孩子们不仅对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也简单了解了厦门市的部分书店,而且他们在活动后,部分孩子还在家里监督自己和爸爸妈妈共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爸爸妈妈们也很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共同和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在这样预设活动的基础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厦大不止书店的探寻之旅。在探寻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不是去维持孩子们的参观秩序等,而是更多地去关注孩子们在参观书店中的哇时刻咦,书店里怎么样才能找到我们小朋友看的书呢?”“哇,这家书店里还有个漂亮的咖啡屋哦。”“书店为什么叫做不止书店呢?”……在不断冒出的问题中,师幼共同收获了邂逅厦大不止书店的美丽意外,这些意外正等着小朋友们继续去探寻答案呢!

(三)时刻教育价值判断,促进活动生成

《纲要》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生成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帮助、引导。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例如:在厦大图书馆参观的时候,孩子们不时地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学生哥哥姐姐在摁的这个机器是做什么用的呢?”“他们是怎么借书的呢?”“怎么样才能够找到喜欢看的书呢?”……这个时候,哇时刻百花齐放,教师不可能对于每一个哇时刻都同时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时候应该怎么样来更好地抓住有价值的哇时刻呢?

对于教师而言,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随机出现的生活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那将毫无价值可言。生成活动对教师价值判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量生成与预设的交替进行中,教师要对幼儿的反应作出快速的价值判断,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就像上面列举的参观厦大图书馆的例子,教师应及时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分析判断,大班孩子对于各式各样的书店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在观察孩子们的参观过程中,发现由于厦大图书馆服务教师大学生的性质,大部分书籍更适合大学生哥哥姐姐借阅。孩子们对于借书之类的兴趣并没有一直持续。而相比之下,孩子们对于厦大图书馆里各式各样的电子借阅设备非常感兴趣,一直围在哥哥姐姐身边观看。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共同参与到更具有教育价值的一个哇时刻中,你们在书店里见过哪些电子借阅设备呀?”“那些设备都有什么特殊作用呢?引导孩子们去建构原有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积累更多、更新的知识,把这个知识网建构得又整齐又结实,进而推向另一个高点。这样既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又推动幼儿学习向纵深发展。

(四)“适当质疑和调控”,放大“哇时刻”。

在生成活动中,往往是从孩子们的诸多质疑产生的。但是生成活动的不断推进中,仅仅有孩子的“质疑”是不够的,教师的“质疑”也是回应孩子的一种良好催化剂。在参观厦大南强书苑时,孩子们在书店里自由地体验,欣雨小朋友突然停留在一个大书架前下专注地寻找着……孩子们也围了过去,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就问孩子们:“你们在找什么呀?”欣雨疑惑地问我:“我要怎么样快快找到我爱看的书呢?”教师提问说:“你们之前在其他书店里是怎么找书的呢?”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起来。“是爸爸帮我找到的。”“我是在一个书本导航仪上找的。”“我是请书店服务员帮我找到的书。”……教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更快找到想看的书呢?”通过两个“质疑”,教师促进了孩子的思考,并使孩子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影响。此时教师的“质疑”,让孩子们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厚,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探索意识。 而“调控”则要求教师因人而异,对于能力强弱的幼儿进行不同的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完成可以暂时充当“甩手掌柜”,而当孩子由于能力的原因而遇到困难无法进一步发展时,教师要伸出手帮一把。

同时,“调控”还要求教师事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孩子有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当孩子们出现问题时,才能适时进行“调控”。在一次大带小分享阅读中,我想到有可能小班的孩子们会出现一些阅读习惯上的问题,结合本大班幼儿近期生成的主题活动《我会阅读图书》,在分享阅读过程中,在个别孩子提出弟弟妹妹“乱看书”时,教师引导大班哥哥姐姐来教弟弟妹妹如何正确阅读图书,这样一来,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以身作则地认真教起弟弟妹妹来。不仅使得其他小班小朋友获得有益的经验,同时也有效地推进了大班孩子们的主题活动生成。

孩子的生成无时不有,他们的生成来自于自身的兴趣、需求、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哇时刻,倾听幼儿的热点话题,学会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敏感性问题,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保持孩子心中的好奇。我们不仅仅是要有善于捕捉幼儿兴趣” 的意识,更要有一颗细致观察孩子的心和一双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眼睛,及时去发现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孩子们学习得更快乐!

 

参考文献:

1. 尚伟伟.《在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中巧妙生成》(J.《教育导刊月刊》. 2012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