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涵
(一)习惯的定义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 (二)习惯难养成的原因
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例如:一个五岁的小朋友,偷了别人家的东西,他家人并没有进行有效地尽快让他改正错误,可是对孩子来说,那就是一种无形的潜意识里面的支持,最后就会酿成盗窃的后果。可见,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为培养健全人格打好基础。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支持、引导呢?如何在关键时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庭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素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因此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遵循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长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考虑: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期望和教育方式,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承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家长要减少包办代替的做法,孩子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主,尽量自己去做。
(二)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古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家长具备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才会跟随家长,让孩子在成长中得到家长的熏陶,这样孩子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启发,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孩子和人礼貌的问候、具有早睡早起的习惯、习惯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用品、喜欢安静的读书习惯等。
(三)具有适时、适当的激励方法
鼓励、表扬是家长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家长希望通过鼓励、表扬来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潜能,并且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可见,家长如何正确运用鼓励、表扬是十分重要的。 反之,当家长发现孩子具有不好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使用一些措施,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既要让孩子有所感触,知道这样做事情的严重性,又要有度,在鼓励中让孩子得到成长,从而改掉坏习惯。对于孩子的行为,做对的事情,及时给予肯定,做错了就要及时严厉批评,不要让孩子产生一种误解:很容易得到表扬,做错事也无所谓。及时更正,要比口头的强化更有效果。综上所述,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家长要态度坚决、口径一致
面对孩子所做的事情,家长要态度坚决、口径一致。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教育思想的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不能形成统一的价值尺度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使孩子失去言行的方向性。
(五)巧用教育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每个孩子都是喜欢每天开开心心的成长,在家长的夸奖中长大,如果孩子每天都被批评、职责,情感上就会得到创伤,慢慢的不再对生活充满向往,而是每天在恐慌中慢慢的消沉,变得越来越消极。虽然有的孩子很调皮,家长望子成龙,但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也要慢慢鼓励,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巧用教育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建立照片展,形成家园的良性循环。
三、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幼儿营造良好氛围
(一)家长和教师共同督促,监督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在当前的教育中,对于孩子而言,教师不仅仅是帮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因此,教师要通过沟通与协商,把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入到孩子园的经验中来。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只有教师和家长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才能帮助和促进孩子的健康的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挖掘家长教育资源,促进家庭之间互动的交流
要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首先要增长培养意识,转变观念,不能因为幼儿过度溺爱全部都包办,要让孩子自己动手,从生活中获取经验,知道什么是责任。其次,要加强家园共育,要注意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宜性。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行走于社会的基础,并进而影响他的一生。
结论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要靠孩子的每天的成长,长期坚持去做的。他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都努力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和谐、优质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教育孩子一定要把培养好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再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可以相信,在孩子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而且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增长培养意识,不能因为孩子小而包办一切,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其次,要加强家园合作,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不懈,严格要求。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
[1]李季湄,肖湘宁.孩子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
[2]庞丽娟.教师与孩子的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3]许拓,王德勇.家庭教育误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
[4]马卡连科著.耿济安译.家长必读[M].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2)
[5]孙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6]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7]杨宏,施远程.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8]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