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期刊
   └   期刊
   └   著作
   └   讲解
   └   论文名单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名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期刊 -> 论文名单      
【一等奖】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适宜性的初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和动物、生态与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与科技教育等,它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方法正是在与一定的内容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探索内容的适宜性是幼儿有效探究的保障。那么,幼儿能探索什么?能探究到什么程度?怎样使活动的难度适合幼儿?是我们必须着力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有助于幼儿获得最基本的科学经验、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内容。

活动内容的范围应该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包括知识经验,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应该是绝大多数幼儿感兴趣、有需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物体、常见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和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一)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征是幼儿认识生命体的特征的重要经验。关键经验包括:动植物的多样性、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变化的基本条件、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繁殖,并应根据地方性特点学者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作为幼儿探究和认识的对象。比如,我们所在的福州,那么可以认识榕树、三角梅、茉莉花等。

(二)常见物体和材料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两大类。最常见的材料包括沙石、泥土、水、纸、木和各种金属物体。

(三)常见物理现象包括物体和材料的形态或位置及其变化变化条件,比如斜面与物体的运动,沉浮、磁力、光和影子等。

(四)了解天气与季节的特点和变化的重点在于感知、体验和发现其与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比如说感知、体验和认识常见的天气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影响;感知、体验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周期性变化等。

(五)感知和了解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如感知和链接各种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造成的不利影响。

(六)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依相伴,密不可分。幼儿从小感受、体验和发现这种依存关系,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了有助于幼儿获得最基本的科学经验、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内容,在活动内容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常常会对自己接触和观察到的实物和现象提出有关的问题,比如在雨后的墙边、树下发现了小蜗牛,孩子们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蜗牛有嘴吗?蜗牛喜欢吃什么?再比如说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看到蚂蚁在地上排着队往树根方向爬,就会围在一起讨论:蚂蚁在干什么呢?它们为什么要往树根那爬呢?这些问题正是幼儿感兴趣、需要探究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发现幼儿感兴趣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探索与发现,从而感受到探索的快乐,体验科学探索需要的理性思考,在这样的内容中幼儿的能力、情感态度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容量合适、难度适宜的内容。

内容的容量问题,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中经常会被忽视。内容的容量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内容的容量过大,另一方面是内容的不足。内容容量过大是活动调序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一般的集中教育活动,小班15分钟左右,中班20分钟,大班不超过30分钟。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幼儿疲于奔命,从一个内容转到另一个内容,其结果是幼儿什么也没有学到。容量的不足同样是活动设计中容量把握的问题,在一个科学活动中满足于让幼儿把一些物品,或者是设计了许多不同形式却是指向同一内容,没有任何挑战,幼儿也没有自己思考的需要和机会,最后幼儿会对科学活动兴趣索然。那么如何避免内容的超载和不足呢?

(一)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不同年龄阶段所能够学习和应该学习的内容,避免过难过深的内容出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难度适宜性,应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是能引发幼儿探究兴趣、能成为幼儿需要的、能为幼儿直观地感知和操作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内容难度的适宜性表现为两个层面:

1、同一活动内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探究有所不同。

比如:探究活动《有趣的溶解》,我们分别于201611月在中、大班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班开展“有趣的溶解”的探究活动。我们发现,虽然两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是在可感可知的活动中探究,但是由于受到幼儿的认知水平、特点的限制,他们探究溶解的内容,探究溶解的深度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方向。中班对溶解的探究,已经产生了比较式探究的萌芽,他们会发现溶解现象比较细微的变化,方糖从一块完整的慢慢地“裂开”变成颗粒状再到完全看不见了。在探究溶解中,开始关注不同的影响因素(搅拌、水温等)对溶解现象的影响。而大班能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建构经验的探究活动,他们探究的溶解已不再是探究某个点上问题,而是探究过程性的变化的现象。对探究阶段性的经验会产生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他们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探究发现什么东西在水里溶解的更快,或是用什么方法能让某种东西更快的溶解。

2、同一个活动内容,在环节层次的安排上体现难易程度的不同。

比如说《有趣的溶解》科学活动,老师事先预设将“探究搅拌或热水会加快溶解速度吗”这一环节安排在幼儿讨论实验步骤后进行探究,但在活动中却发现:幼儿对溶解的现象感知、体验不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只是满足于搅拌的过程,对搅拌会不会让物体更快溶解未做仔细观察。在讨论实验步骤时,孩子们对于如何进行实验的经验也不足,讨论的时间花费的较多。由于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的“阶梯”较高,以致大部分幼儿“跳一跳”还够不着,不能很好地进行探究。因此将“探究搅拌或热水会加快溶解速度吗”这一环节放置整个系列活动的前面还为时过早,而是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搅拌溶解的现象、积累讨论实验步骤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较为适合。于是,活动后生成了另一个《溶解》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新的溶解活动充分的感受体验溶解的乐趣,并在过程中乐于发现溶解的秘密。可见,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够使《有趣的溶解》整个活动适宜幼儿探究、适宜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不要进行无意义的重复,但是这也不是说幼儿已经历的事情不可以引入到活动内容中。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中,在前经验的准备中,让幼儿在家里和爸爸妈妈玩溶解的游戏,然后在班上和大家进行经验分享,便于老师知道孩子们的情况,也让孩子们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概念,那么在正式进行《有趣的溶解》这一集中活动时,第一环节回顾已有经验,还是必要的,能再度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充分调动,为后面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比如,《有趣的转动》这一活动,在前经验准备中,已经让幼儿玩过风车、呼拉圈、雨伞等物体转动起来的游戏,在正式活动中的第一环节又再让幼儿进行这一环节,在引出第二环节时,则是请孩子们用与第一环节毫无关系的材料,将材料两两结合进行转动的游戏。第一个环节的材料与第二环节的材料没有多大关系,幼儿转动的前经验重现,就是在进行无意义的重复。可调整成:第一环节时就出示第二环节的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从中发现有的东西会转动,有的东西两两结合转动,从中引出第二环节的目标。

因此,幼儿探究的内容应根据幼儿探究的可能和探究的兴趣而定的,内容难易程度应是符合幼儿年龄段水平特点,是幼儿当前想要知道的并是幼儿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探究内容也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要幼儿“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幼儿就会怀有兴趣、主动地展开活动,积极地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和探究。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教学研究》《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刊物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