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越易成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一个理智的大脑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很多家长对幼儿在学校吃什么甚是关心,而对幼儿的饮食习惯培养却不够重视。很多幼儿存在剩饭、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现象,这不仅容易造成幼儿的营养失调,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究其原因,这些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但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和饮食环境的变化,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除了具有一定的耐心外,还得从方法上多思考。
关键词: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就是学龄前,同时也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
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注重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良好的进餐习惯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营养摄入,却忽略了对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显得极其重要。
正文:
1.游戏引导,饭前洗手
我们周围的环境存在着许多看不见的细菌、寄生虫卵,幼儿好奇的天性使他们去到哪里都想摸摸、玩玩,小手也在不知不觉中沾上细菌等微生物。如果不注意洗手,幼儿极易将病菌带入口中。在小班幼儿中开展学习洗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初步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在教师的带领下,以比赛的形式来带领幼儿卷起袖子、湿毛巾、拿起肥皂、搓手心、搓手背等,让幼儿一步步掌握洗手的顺序。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示范,让幼儿正确掌握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洗手歌来激发幼儿的洗手兴趣。如"搓搓手心,搓搓手背,看看手指,再搓搓小手腕""洗呀洗呀洗手手,洗干净小手吃饭了"等。
2.巧用故事,掌握知识
教师通过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来让幼儿明白吃饭时要专注,才不至于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口述进行,同时也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来进行,但都要注意,在通过故事后,教师要适当地说教引导幼儿明白故事中的道理,并在进食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3.榜样示范法。
模仿是每位幼儿的天性。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进餐时,老师应常常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对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去教育其他幼儿,让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渐渐地让他们在正确进餐的轨道上迈进。
4.家园合力,促成习惯
在幼儿教学中发现,一些幼儿本来在幼儿园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进食习惯,可一旦幼儿在家时间长了(如国庆节、每年的暑、寒假)后,返回幼儿园又出现了"反弹"现象。这不仅给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影响了幼儿的发展。为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就必须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