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期刊
   └   期刊
   └   著作
   └   讲解
   └   论文名单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名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期刊 -> 论文名单      
【一等奖】浅谈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以请求帮助为主。幼儿告状如此频繁,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教师如何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生活、学习后,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刚刚摆脱小班时期的幼稚和依赖性,又不具备大班时期的成熟和独立性。碰到一点点事情就爱告状,与他们相处,每天总会听到许多的告状声:“老师,涛涛抢了我的玩具。”“老师,小久把图书给撕破了。”“老师,婷婷在玩水。”……面对孩子们频繁的告状,我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中班幼儿爱告状,是受其此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所影响,4~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感觉特点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因此,此年龄段的幼儿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平时同伴之间发生的摩擦,因认知发展的局限性,让他们不会用友好协商、互相帮助、好好说话等手段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二、告状的动机

  幼儿的告状是自身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也是力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随着幼儿之间相互告状行为的增多,仔细分析他们告状的动机,有以下五种:

 

  1、单纯的反映情况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感也在不断的发展,能够把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量化到同伴的行为规范上,如看到其他小朋友违反了规则作出了不良行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于是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予以纠正。

 

  2、试探老师对某种事情的态度

 

  许多幼儿非常聪明,会用试探心理来了解老师对此事的看法,然后他再根据你的态度来采取行动。如果你对他的告状是无所谓的,那他就可以放心地大胆地加入其中,反之,老师及时阻止被告状的幼儿,那他就不参与,也不会被老师批评了。

 

  3、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

 

  这种告状行为往往是班上那些内向胆小的幼儿,当他们受到别人的欺侮时,想到的就是向老师告状,让老师给自己做主,批评欺侮他的小朋友。如班上的马婧珂小朋友,平时都由外婆带,在幼儿园很少说话,连让她去活动都是扭扭捏捏,一副害羞的样子。与别人吵架,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因此每次有小朋友碰到她、抢她的玩具,她就用哭然后以告状的形式向老师求助。

 

  4、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因为某一件事而争论不休,当自己无法争出谁对谁错时,有一方就抢先告状,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们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时使自己先被老师信任。这种告状往往发生在区域活动或户外活动中,因为同伴之间在一起玩的机会较多。这不,早上刚刚摆出的插塑玩具旁边,一下子就围了十来位幼儿,他们为了能多拿些插塑玩具,就拼命地往里挤,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结果大家都没法好好玩,情急之下,平时比较乖的幼儿就会先向老师告状,说小朋友在抢玩具。

 

  5、利用告状来报复对方

 

  平时孩子之间总会因一点点小事而不喜欢对方,为此,在活动中就会特别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当一看到对方欺侮小朋友或做出违背老师要求的事时,就马上向老师告状,看到他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会感到一丝快乐。

 

  三、告状的负面影响

 

  不管告状的性质和动机如何,告状的内容是什么,幼儿经常性的互相告状会导致同伴之间关系的紧张,形成不友好的同伴关系。告状的幼儿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被告状的幼儿则感到受了侮辱,对告状者怀有怨恨心里。频繁的告状,还会影响班级常规工作的开展,而对幼儿来说,常此以往,不仅使他们从小失去了学习协商与合作的机会,还养成了他们事事依赖成人、动不动就以告状来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对待幼儿的告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四、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

 

  幼儿的频频告状,会让老师感觉心烦,如果不予理睬,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压抑感。但如果我们总是一味的袒护,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使之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面对幼儿的种种告状行为,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加以教育引导:

 

  1、全面细致地弄清幼儿告状的原因

 

  一个班级里,总有调皮的孩子与乖巧的孩子,他们的个性往往已定格在老师的心目中,而许多老师都偏向乖巧的孩子,当有孩子告状时,往往没有弄清楚幼儿争吵的原因,就对调皮的孩子一顿批评。久而久之,调皮的孩子对老师就产生了不满,认为老师不公正,而乖巧的孩子却洋洋自得,以为做错事情老师也不会批评自己。针对这种现象,我一改以往的做法,对于孩子们的告状,先是心平气和的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仔细地调查孩子们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从而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能做到公平公正,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认清谁是谁非。

 

  2、针对幼儿告状目的的不同,加以区别对待。

 

1)对试探心理的告状,给予即时解决

 

  午睡起床后,我正忙着帮小朋友穿衣、梳头,这时,浩男跑来告诉我:“老师,峻熙在盥洗室玩水。”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喔,老师知道了。”继续给女孩子梳头,并没有去制止峻熙玩水。等我整理完幼儿的仪表,走进盥洗室一看,浩男和峻熙两个人都在玩水,并且玩得很开心。我这才明白:浩男的告状只不过是来试探老师对峻熙玩水会采取什么态度,在我没有批评的情况下,他以为老师是同意的,于是也就放心地加入了。如果我当时能及时地处理这件事,浩男也就不会跟着玩水了。从此以后,当碰到类似的情况时,我就按照幼儿的常规要求尽快作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2)对寻求帮助的告状,给予勇气信心

 

 在我组织的语言活动里,小朋友们都坐在一起认真地听故事,忽然郭晨希叫了起来:“老师,涛涛拉我的衣服。”话语中还带着一点哭腔。这时,我看到坐在他后面的涛涛一副无辜的样子,我想他并没有恶意,而郭晨希只是因为其比较胆小软弱,自己不会解决,只好求助于老师了。于是我便鼓励郭晨希:“希希,不要怕,涛涛是因为看到你的衣服漂亮才去拉的,老师相信你会自己解决,告诉涛涛改掉这个坏习惯的方法。”活动后,我找了涛涛谈话,告诉他活动时拉别人的衣服是不对的,会影响小朋友听课,要求他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并让他主动与希希道歉。在我的帮助下,希希接受了涛涛的道歉,并对其提了一些意见。一段时间下来,希希变得比以前活泼大方了,能自己解决问题,很少再为此类事件向老师告状了。

 

3)对解决问题的告状,给予正确引导

 

  因幼儿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还欠缺,往往对发生的事情无法解决、判断不出谁是谁非。因此,当老师听到这类告状时,应该认真加以引导,与孩子一起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如:户外活动滑滑梯,大家玩得正起劲,这时,小久跑来说:“老师,浩轩不让大家往下滑。”我走过去一看,原来马正杰正从滑梯的下面往上爬,而浩轩坐在滑梯的出口,用手拦住不让后面的小朋友往下滑,后面的小朋友吵得乱哄哄的。我问:“滑梯应怎样玩。”“从上往下滑,不能从下往上爬。”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现在该怎么办呢?”“请马正杰站起来,排队有顺序的滑。”“一个小朋友先滑下去,其他小朋友才可以往下滑。”“马正杰不能从下往上爬,这样很危险,容易被滑下来的小朋友撞倒。”“浩轩做得对,他怕滑下去的小朋友撞疼了其它小朋友。”……不用我再多说,马正杰已自觉地去排队,浩轩也往下滑了,滑梯又通畅运行了。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使他们逐步养成一种初步的道德评价意识。

 

4)对报复心理的告状,给予批评教育

 

这几天,赵明轩小朋友常常到我这里来告状:“老师,杨宇轩把椅子推倒在地上。”“老师,杨宇轩在活动室乱跑。”“老师,杨宇轩在卫生间里不出来。”……咦,怎么回事?赵明轩小朋友怎么每天都告杨宇轩的状,并且杨宇轩的行为都不是故意的:椅子是离开位置时不小心弄倒的;在活动室跑步是为了把地上的脏东西捡来扔进垃圾筒里;在卫生间太久是因为先让其他幼儿小便……。为此,我找了赵明轩进行谈话。“你怎么会常常发现杨宇轩做得不对的地方。”“因为我常常看着他。”“那你为什么老盯着他,而不去看别人呢?”“那天活动时他的手指把我的脸划破了,我要他常让老师批评。”我听后呆了一下,这完全是报复的心理,为了那么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时刻抓住别人的一点小事而向老师告状,看到老师批评他时自己感到快乐,这种不良的心态应及时纠正。在弄清原因后,我马上对赵明轩进行教育,让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喜欢的是诚实、自信、勇敢、友好的好孩子,并帮助他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在我的教育引导下,赵明轩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向杨宇轩道了歉,他们又成为了好朋友。

 

  3、耐心倾听幼儿的告状,允许幼儿争辩

 

  我们知道,孩子年龄小,解决问题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对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还欠缺;加之,家长也常说,谁欺负你就去告诉老师,因此,他们常常有一丁点小事就报告给老师,希望老师给予解决。有一天中午,我一回到教室小朋友就将我围个水泄不通,七嘴八舌地告起状来:“王皓宇将汤熠轩的手抓破了。”王皓宇一听马上反驳:“我是……。”我刚想制止他并以自己的观点对全班幼儿进行一次同伴间应友好相处的教育。但转念一想,何不静下心来听听他们是怎样说的呢?于是我就让两位小朋友介绍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汤熠轩说:“王皓宇把我的手抓破了。” 王皓宇说:“因为汤熠轩去捡地上的饼干吃,我把他的手抓住,不让他捡才不小心弄破的。”汤熠轩说:“你把我的手抓破就是不对。” 王皓宇说:“我是帮助你,不让你捡地上的脏东西吃,难道帮助你不对吗?”

 

  眼看他们争执不下去了,我给予了提示:“你们两个都想想,自己有什么对的或是不对的地方?”

 

“我捡脏东西吃是不对的。”汤熠轩说。

 

“我帮助他是对的,但不应该把他的手抓破。”王皓宇也明确了自己的观点,然后真诚地向汤熠轩道歉:“我不该  把你的手抓破,对不起,我可以告诉你或拉拉你的衣服让你知道的。”

 

“没关系,我也应该谢谢你的提醒。”汤熠轩开心地回答道。

 

  二位幼儿在诉说和争辩中提高了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处理幼儿告状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鼓励幼儿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并使他们学会谦让,懂得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能力,从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五、总结

  幼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爱告状的孩子总不乏可爱之处,(如:关心他人、有一定的正义感等)。不管幼儿因什么原因而告状,教师有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应付,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的努力,孩子会得到改变的。

 

参考文献:

  [1]谭谭湘.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J].幼教博览,2004,(2)

  [2]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 山东教育,1999

  [3]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7\8

  [4]王海辰.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J].幼教博览,2005,(9)

  [5]赵尚松.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J].心理世界,2004,(3)

  [6]小玲.怎样应对孩子的的告状行为[J].家庭教育2007,(10)

  [7]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