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半年的带班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每天都有许多幼儿向老师告状。据某项研究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约有7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人每天的告状次数可达到10次之多。[8]对于这种令教师应接不暇的告状行为,笔者所在实习班级的两位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是,对于一般的告状像是“老师,某某某碰了我的头”“老师,某某把牛奶洒了”等这样的问题,两位老师会进行简单的处理对他们说知道了,你先回位置上,某某某小心一点。但是对幼儿之间的“打架、咬人,抓人”等这样的大事件还有一些玩耍时的意外情况,她们会进行比较严肃的处理,例如说有小朋友咬人,生活老师会对被咬的幼儿进行双氧水消毒,班主任老师则是进行对咬人的幼儿进行“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语言上的方式来解决,“你能不能咬人啊,你再咬人就把你嘴巴剪掉算了,不要了,也不需要了”“你跟谁学的咬人,我们班不需要咬人的小朋友,幼儿园也不需要咬人的小朋友,你走吧,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等。不过这是笔者实习时的一种情况,不能代表所有的幼儿教师的处理方式,所以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幼儿这样高频繁的告状让笔者想到了很多问题。幼儿为什么会喜欢告状?幼儿为什么会这么不厌其烦的告状?我们老师面对这样高频率的告状应该如何处理?又有哪些好的方法既能减少幼儿的告状,又能提高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幼儿告状行为的概述
(一)告状行为
告状行为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都会有告状行为。只不过幼儿告状行为的目的比较单纯,教师进行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但是成人的告状目的就比较复杂了,所需要考量的因素有很多,成人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标准,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问题解决不了,有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二)幼儿告状行为
发生在幼儿园里的幼儿告状行为和发生在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包括向某人的上级或者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某个人的欺负或是不公正的待遇的行为过程。但是幼儿告状与成人告状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即幼儿告状行为除了因为幼儿自己受欺负、得到不公正待遇外,还有一个诱因是同伴违反了某项幼儿所认同的规则、规范,违反了老师所规定的行为规则。因而,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i]]幼儿的告状不仅仅是关于自己的事情,当他看到同伴的行为违反了某种规则时,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报告他们看到的事情过程。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是由道德感激发的),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发展起来,4-5岁的幼儿已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2]当同伴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会引发幼儿告状行为。他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判断,从而决定要不要进行告状。
(三)幼儿告状行为动机
根据笔者在班级中的观察,发现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针对自己所受侵犯的告状行为、针对他人所受侵犯的告状行为、期待肯定的告状行为、从众性的告状行为、“恐吓”同伴的告状行为以及“看热闹的”告状行为。而这些告状行为的主要动机是求助。[7]
二、 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告状是幼儿的求助行为
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向幼儿传递文化,启迪智慧,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其依恋的重要对象之一。因此,他们希望教师知道自己受欺负受委屈了,希望有人了解他,注意他,
需要有人帮他主持公道。这时,告状是幼儿保护自己不受侵犯的一种最便捷和有效的手段。[3]
(二)告状是幼儿的一种展示行为
2—5岁的幼儿理解语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语言结构也更加复杂化。他们有话想说要说,需要有表达的地方、有倾吐的对象,幼儿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需要家长、教师、同伴及他人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希望接近教师亲近教师。
在幼儿园实习时,我们还会发现幼儿告状的一个特点就是从众型。尤其是一个幼儿告状之后,老师解决后,有些小朋友就会很“羡慕”,他们会形成一种错觉,只有告状,老师才会“受理”。当幼儿自己的良好表现没有被教师及时发现或表扬时,他们会争当“侦察兵”,向教师报告其他表现比较差的小朋友的表现,成为常规的 “维护者”和同伴行为的“监督者”,其原因是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赞扬与认可。所以出现不管什么类型的事情,他们觉得可以告状,不管是不是与自己有关,不管是不是同伴的错误,他们都会选择告状这个途径。从众型的告状在幼儿告状类型中具有很典型的特点,他们希望获得同伴的“羡慕”的眼神,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
(三)告状是幼儿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一种表现
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更多地生活在同伴世界之中,与同伴交往增多,同伴关系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受到思维“自我中心”的影响,他们无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理解他人。因此,儿童之间在共同的活动中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建立同伴关系。
(四)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性
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常常会忽略对孩子合作、关心他人及分享等品质的培养,这就让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稍微出现问题就会找老师解决。[6]
案列1:户外活动时,楠楠和佑佑两个小男孩一起在玩玩具,接着就听见楠楠大哭了起来,我走过去看,佑佑竟然在打楠楠的头。我及时拉住了佑佑,询问了情况,说是楠楠不小心弄坏了玩具。但是,你怎么能打小朋友的头呢,是我爸爸让我这么做的。我让他道歉,他也不道歉。放学时,我和佑佑的家长讲了这件事,家长说:没有教过他这么说。
分析: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高,虽然家长说,没有教过他,但是在某一情景中,他看到了家长的做法,以至于就记在了脑子里,所以对于别人把他的玩具弄坏了,就要拿他出气。因此,家长的角色很重要,应该为孩子做一个榜样。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富有热情,耐心听取幼儿的告状
在幼儿园短短的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里,笔者发现笔者实习班级的2位老师面对幼儿的告状所采取的方法是一般的很小的事情的会忽略,装作好像没听见幼儿的告状,有时候会让告状的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只有对幼儿之间“打架”的大事件还有一些玩耍时的意外情况进行处理,她们会先通过采取言语上的“暴力”然后再通过教导来解决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要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有部分教师对幼儿的告状采取了不正确的方式,分析所查资料和对教师的观察,总结出教师对待幼儿告状所处理不当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态度粗暴;②不予理睬;③遇事老师解决;④双方都有错;⑤对调皮的幼儿带有偏见[3] 当幼儿告状经常被老师忽视,或者看到老师不耐烦的眼神和表情,久而久之幼儿的心理就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伤害,心情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觉得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啊,为什么只接受其他小朋友的告状,就是不理睬我。这样子长期以往下去,对构建一个和谐、共赢的师生关系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幼儿会向家长告状,家长会对老师有意见,不利于家园合作。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富有爱心,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幼儿,对于每一位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我们要分类进行解决,不能以同样的口吻去解决问题,而需要鼓励幼儿大胆前进。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幼儿的告状,耐心的听取幼儿的告状。
(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5]”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要及时判断幼儿的“告状”动机,并根据幼儿的个性,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幼儿告状的动机是很多的,有的是寻求保护,有的是出于打抱不平,有的是试探教师对行为的态度,有的是出于报复,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恶人先告状,有的是想表现自己,接近老师,教师在了解幼儿的告状动机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对于寻求保护的,教师一方面要给与支持,另一方面要使其学会如何与别人协商合作。对于出于嫉妒告状的教师一方面要了解被告的行为,另一方面要让告状的幼儿明白总是盯着别人是不对的,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伴们的榜样。在为打抱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的处理时,教师应问明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对于试探教师行为的告状,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行为规则的要求,进一步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三) 减少应材料不足、空间狭小引发的告状
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健康的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有研究表明,[4] 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那么,为了减少幼儿不必要的争抢和冲突,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活动。在自由活动时间,应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减少告状的发生。
例如:在幼儿早上玩玩具时,班上幼儿全部来齐了,玩具可能并不是够所有小朋友自由的玩。这时,幼儿就会来告状了:老师,xx抢了我的玩具,老师我没有玩具等。此时,我们教师就要想办法了,可以鼓励小组之间比赛拼一个形状等。甚至由于活动空间狭小,当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因为受到地方大小的限制,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告状:老师,他们老打扰我们玩娃娃家。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可以在地方小的区域人数分配的少点,地方大的区域人数分配的多一些。
(四)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
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现在每个家里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每个都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基本上一个家庭里面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都围绕一个宝宝转。所以,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重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该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着重培养幼儿的道德责任感,引导幼儿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再着重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积极融入群体,培养其社会性,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做好家长工作,另外还要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等多种手段来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面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怎样解决问题并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配合班级的培养并让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使他们德智体美多方面和谐发展。让家长明白,要让幼儿快乐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而且要从小学会与别人交流,学会帮助谦让他人。教师可以和家庭合作,使教师与家长的要求保持一致,当有些幼儿的行为受家庭教育影响时,我们要积极的与家长交流。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幼儿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可以同伴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同时家庭成员要协调好,幼儿能自己完成的事,家长绝对不能包办,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态度面对幼儿的告状。不能对幼儿高频率的告状置之不理,教师要做到家园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家长树立统一的教育理念。耐心听取幼儿的告状,善于归纳,科学指导,不再让告状成为教师与家长头疼的事情,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有同情心,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2]刘 昕.浅议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J].科教文汇,2007,10:54
[3]田立华.浅谈对幼儿告状的认识和态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231-232
[4]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38-39
[5]教育部.幼儿园教育部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
[6]王秀娟.别让孩子成为“告状王”--浅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期刊,2014,3.
[7]曾昵.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动机浅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期刊,2015,10 .
[8]朱敏.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J].《考试(综合版)》,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