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学习、创作,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的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美术的各种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诱发内心世界的美。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想象的确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美术活动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它不是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操作的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但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应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作品创作的主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陶行知所言。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出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让每个幼儿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从小培养创新的人才呢?
一、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
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的美术物质环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的发挥,而主动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机会、条件有关。在被动的环境中,幼儿的头脑被各种因素约束,幼儿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画画只会死板临摹,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听从他人,“懒”于假如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埋没了。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的想法加入其中自由创造,首先要解放幼儿的思想,自由发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用有趣的提问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创设有趣的情境等,引导自由想象。
鼓励是用语言或文字等激发人的情绪,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鼓励,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的思想,所以在美术教育中,鼓励能给予幼儿一种肯定、一种信心,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有一种协同感,并不断产生创造的欲望。如小班美术活动“圆圆的饼干”,本来绘画圆圆的饼干是较简单而且有点枯燥的活动,幼儿在绘画几个后就会没有兴趣,绘画的手段也是一致临摹,但是如果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提问“圆圆的饼干像什么?”“小小咬一口又像什么,大大咬一口呢?”在提问后幼儿的思维马上就发散出去,想到了很多不同的东西,绘画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将想象发挥的淋漓尽致。又如在幼儿画“太阳”时,孩子画的太阳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太阳的各种形态的太阳,也可以带领幼儿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去欣赏太阳的美景,有日出的、日落的、伴着美丽的云朵的……通过感受没的环境,引发幼儿对没的事物产生感知,从而画出一个个不一样的太阳。研究表明,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美创造性的发挥。
幼儿自由的想象和创造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对孩子想法的尊重让孩子充满信心地去创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
二、增强幼儿美术创造的表现技能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支撑,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对于看见的作品还如何动手操作是一个难点。幼儿乐想、乐画,并不等于能画。由于缺乏相关的技能,他们时常无法把自己丰富的想象、自己的情感用笔画出来。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我们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
例如:在美术活动《钮扣花》,活动是请幼儿利用不同颜色、大小的纽扣拼贴出不同形态的花朵。我出示了一张范例让幼儿观察并制作,但是幼儿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下手。这时我请幼儿现在作业纸上尝试摆放,让他们主动的创造出不同的钮扣花,然后在进行粘贴。在这个小环节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制作,而且手脑并用完成的,从而我发现多让幼儿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造,使幼儿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表现能力。
再以《叶子拼贴》为例,在活动前,老师和幼儿共同搜集有关叶子的标本、叶子的照片、采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叶子的图书,激发幼儿对叶子的喜爱。在听听、看看,说说中孩子们了解了叶子的各种形状特征:有尖尖的、长长的、像手形状的、像尾巴形状的等等,幼儿创作的形态活泼可爱,富有灵气,连大人都惊叹孩子的想象力,令成人望尘莫及。
三、提高幼儿美术创造中自我表达的能力
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提问的自由,才能为他的创造打下基础,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都有很多的疑问,我们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大胆的提问,发表自己的感受。
在活动中,孩子接受教师给予的东西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自我消化,在消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疑问,所以这个时候有提问的机会对于孩子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自由提问的环节,从提问和回答增进有关的美术知识,加深印象。
提问理解后幼儿开始创作了,在创作后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孩子的作品,引导孩子继续创造。如:在绘画“我和朋友一起玩”中,我发现小雨的作品一半是蓝蓝的,我问:“这是你和好朋友在小河边玩吗?”“不是的,这是蓝蓝的地下水,我们在上面玩。”
这下我才知道,孩子们将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融入到绘画作品中。“那怎样能让大家都知道这是地下水呢?”我的提问小雨又开始思考起来。看,孩子们在讲的过程中有一次提高了创作能力。
在作品完成后,通常都是教师进行评价,而我认为孩子的作品可以让孩子们来评价,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来提高审美能力。在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将作品展示出来,请幼儿来说说:你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你可以向她学习什么等等。在评价的时候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四、提供幼儿美术创造的条件
在美术教育中,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空间可以分为学习空间、想象空间、制作空间(材料、形式等),这些空间是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提供的,教师根据活动计划的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制作材料等,而幼儿进行创作需要依靠对生活的感受,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多观察、多体验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在拓展幼儿眼界方面,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作品给幼儿欣赏,提高审美能力,家长也可以带领幼儿出去走走看看,培养生活情趣。
营造自由、轻松的心里空间,让幼儿愉快的学习。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幼儿创造、完全展现自我的两大主要条件。提供创作需要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是提供一个轻松的创作环境更容易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个性化的创作。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要大胆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表现不同的感觉,同一内容画出不同的作品。在这样的实践中,幼儿会得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创造宣言[M].中国教育出版社,1992.
[2] 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孔起英.幼儿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