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常驻心田,共谱美妙旋律
——对随班就读儿童攻击性行为转化辅导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小班幼儿亮亮经常会出现打人的现象,因为不能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往往会选择打人或者其他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若不及时加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到其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不利于他的身心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小班幼儿亮亮的案例,探究亮亮打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而有效的干预策略,使其在丰富而快乐的教育措施下慢慢改正自己的缺点,融入温馨的集体生活。
〔关键词〕小班幼儿、打人行为、培养策略
★缘起……
小班孩子们已经渐渐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入园时的哭声少了,笑声多了;找妈妈的声音少了,喊老师的声音多了。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老师,亮亮他打我”。“老师,亮亮把小奥打哭了”。也时不时有家长向我反映:我家宝宝回家说脖子痛,脖子上有被打伤的痕迹。对此,我经常在活动中观察亮亮。
情景采撷一:
剖析:亮亮是一个很活泼好动的幼儿,他一个人玩觉得孤单,想跟多多一起玩,亮亮这样做的目的为了与别人共同游戏,借助打人、推人、抓人等攻击性行为来表现自己,以引起他人注意的情况。他选择多多来和他共同游戏,因为多多也是一个比较好动的幼儿,这其中带有了很明显的针对性。
情景采撷二:
剖析:亮亮开始抢月月的书时只是想和月月换一本书看看,但由于托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有限,他还不能够组织自己现有的词汇量来构成一些语句与同伴协商,通常只能通过蛮横的抢夺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意愿。例如:踢,打,咬来解决问题。他们的行为已有了攻击意图,但这种攻击行为并没有包含着敌意性,只是纯粹地为了得到图书而进行攻击。
家长们的抗议
家长A:老师,我女儿脸上被小朋友打出了一条淤青,说是亮亮抓的,小女孩脸上有那么长的一条淤青多难看,我女儿老是被亮亮打伤,再这样下去,我要求亮亮退学。
家长B:老师,今天我儿子在家不停的出鼻血,他说今天亮亮打了他,他一直说鼻子痛,然后回到家就流了很多血,长期以往可不行,亮亮这是第几次打我们孩子了,我明天要好好找他谈谈。
我的担忧:亮亮的打人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其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不利于他的身心发展。而且也伤害了同伴之间的友谊,而且也使得小朋友们对他越来越疏远,而且家长们也是极力的想要把他劝退,这对于亮亮也是有害而无一利。所以教育亮亮的任务就显得迫在眉睫。
我的调查:亮亮的家庭是典型的“四二一”结构的家庭,亮亮的父母每天要去厂里上班,有时经常会上夜班,导致日夜颠倒,对亮亮缺少陪护和教育。亮亮的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农村人,不懂教育,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亮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事事以亮亮的主观意愿为主,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以导致如今的不文明行为习惯。
★策略……
一、播撒互爱之网
●安全感----消除彼此的隔阂
每天早晨我总是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他,并大声、主动地和他问好:“亮亮早!”“早上好,老师欢迎亮亮!”。在保证不吓到孩子的前提下,找准机会运用肢体语言和他进行亲密接触,比如:
把我们的爱与关怀传递给他。只有师幼间建立起信任感、亲近感,特殊行为幼儿才能喜欢你,听从教师的指导。
●信任感——扫清彼此的顾忌
开展“我们都是亮亮的好朋友”活动,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关爱亮亮、教育亮亮的活动中。孩子们主动邀请亮亮加入集体游戏,并告诉他游戏的规则以及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亮亮重新被小朋友们接纳,心情很激动,也为了能和小朋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而认真遵守规则。
●归属感——增进彼此的了解
除了教师的真心付出以外,我也让班里的小朋友接纳亮亮并帮他改正错误。最初时亮亮的一系列攻击性、不友善行为让班里的小朋友很排斥他,总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这对原本活泼开朗、积极寻求交往的亮亮是一种打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直白的告诉班里的小朋友亮亮是一名“生病的孩子”,他出现的这些特殊行为都是由于他“生病”引起的,这就充分激发男孩子的英雄情结和女孩子的母爱情结并引导小朋友去尝试着保护、照顾亮亮;强调亮亮是班级的一员,是集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亮亮进步了,整个班级才能集体进步,激发了孩子们的归属感和班级荣誉感;
二、学习社交技能
讲解法:老师可以借助图书、视频等手段,让孩子们看两个孩子的矛盾冲突的画面,教师讲解,帮助孩子们理解画面的内容。
讨论法:“画面中两个孩子怎么了”?“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故事中的两个宝宝产生了冲突,一个宝宝受伤了,受伤的宝宝一定很疼、很伤心。那我们要做伤害别人的宝宝吗?”然后老师和亮亮以及其他幼儿交流:为什么会去打、挠、掐小朋友,这种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最后会怎么样?
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表达自己对受害者情感反应的理解,向小朋友们澄清事件的意外性来消除紧张状况,例如: “你被球打到的时候吓了一跳吧,我知道你很疼,但是他不是有意要伤害你,他只是想控制住球。”教师亲身示范动作,比如,我们还可以用“你和我一起玩吗”、“我想借你的xx、可以吗”等礼貌的话语表达需要及手势动作;用“拉拉手”或是“拥抱一下”等文明的动作来表达对同班的友好。
三、创造活动机会
打人行为幼儿本身的同伴交往能力较差,也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为了让幼儿能融入集体,发展社会性,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在团队活动中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两两结对
在让亮亮融入集体之前,要让该幼儿先融入一个小集体或者另一个同伴,因此,我选择了一个各方面能力和素养都较好的一个孩子与亮亮结对子,开展“好朋友一起玩”的活动,起到帮扶作用。当我发现洋洋非常喜欢帮助亮亮后,就让他俩成为好朋友,不管是做操还是游戏,都让洋洋带着亮亮一起玩,原来被孤立的亮亮感到自己朋友了,从而也提高了他与人交往的信心与勇气。洋洋人缘好,在同伴中非常受欢迎,孩子们有任何活动都会叫上洋洋,在洋洋的帮扶下,亮亮也重新加入了集体活动。
(二)、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是联系起幼儿间的纽带,不仅能够让幼儿参与集体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更能在合作、交流、互助中促进的行为。
合作游戏安排表
(三)、生日聚会
在亮亮生日的那天,我利用幼儿午睡时间悄悄的布置了教室,把教室布置的温馨又欢乐,充满了生日的气氛,等幼儿们醒来就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之后我又推出了偷偷准备的一个大蛋糕,告诉孩子们:“今天是亮亮的生日,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要和你们一起分享哦!”幼儿们一听说有蛋糕吃,开心的不得了。于是我给蛋糕点上了蜡烛,让幼儿们为亮亮唱生日歌,送祝福,亮亮也在融洽温馨的气氛下祝福下许了心愿,之后幼儿们就围坐成一圈边分享美食边聊天,聊天的主题也是教师预设好的,“谈谈我对亮亮的印象”。刚开始大家对亮亮的印象都还停留在最初的时候,说亮亮打过人,抢过玩具,但洋洋却说亮亮最近改变了,于是幼儿们也开始注意到了亮亮的改变,并表示以后愿意和亮亮一起玩了。
(四)、区域活动
我们投 我们投放了各种道具,如大灰狼头饰,小兔子头饰,节奏欢快和低沉的音乐,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换位,即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亮亮扮演弱小者“小羊”,使其体验到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而让弱小的被攻击者扮演“大灰狼”,使其感受到“力量”的魅力。通过这种角色换位,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我们投放了一些丰富的、适宜低幼儿的小伙伴要友好相处之类的图书,如:《文明行为我知道》、《小手不是用来打的》、《相亲相爱的小伙伴》等等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看的书籍,让亮亮和小伙伴们在安静和温馨的阅读环境中感受到图书中良好的正面教育,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在饲养区 在饲养区中我们投放了小兔子,青菜,胡萝卜等等,亮亮和小伙伴们通过自己饲养小兔子,来养成爱怜之心。他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珍贵,知道了人和动物一样都需要保护,需要关爱,不能去虐待它们,不能对它们发泄内心的某种感情。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打人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效果很好。
在娃娃家我们投放了很多的娃娃,给娃娃喂食的东西和一些娃娃的生活用品,亮亮和小朋友们互相合作,在抱一抱,亲一亲娃娃和给娃娃喂食,换尿不湿中,体验到了一个小生命是很可爱的,我们要保护它,爱护它,在此活动中,亮亮以一个孩子爸爸的身份出现,给予小生命各种的爱护,由此更能体验到要爱护弱小,不能虐待它。
四、善用表扬鼓励
(一)心情“阴晴雨雪”表
抓住小班孩子的兴趣点,用游戏的方法制订适宜的小目标:1、借助工具控制亮亮的不良情绪。2、帮助亮亮学会约束和调整自己。
亮亮对贴纸很是喜爱,老师奖的贴纸密密麻麻地贴在小台灯上。我们共同约定:每天将自己的心情标记在纸盘上,心情好好就将指针指向“太阳”,遇到让自己发脾气的事,将指针指向“下雨”,有一点点不开心,就将指针指向“阴天”。我和亮亮约定:只要一周的“太阳”累计有三个及以上,就可以得到一大张精美的贴纸。将控制不良情绪的成功感与得到奖励的快乐感相匹配,强化愉悦的情绪。当亮亮遇到伙伴之间的纠纷,大叫:“我要打你了!”扭动身子准备大发时,我们就会提醒:“你的“太阳”要跑啦!”“没打,没打,不算,不算!”多云转晴,转“危”为安。
(二)伙伴“你追我赶”表
针对亮亮好胜心强的实际,我制定了一份“你追我赶”表,将班里存在不文明行为习惯的几个孩子作为你追我赶的对象,将他们的照片贴在上面,只要一天没出现不文明行为习惯,就能得到一颗“大苹果”贴纸,看看谁的“大苹果”最多。“你追我赶”表,肯定孩子的优良行为,树立榜样,给孩子起示范作用,产生模仿心理,激发和鼓励亮亮和其他孩子向积极方面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在评价活动中尽量评价亮亮值得肯定的部分,教师给予的物质奖励给亮亮带来的良好的情绪体验,促使幼儿在结束后继续保持。
(三)行为“成长进步”表
每天开展一次谈话,主题就是围绕“谈谈亮亮昨天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利用幼儿间的谈话来评价这次亮亮的表现。幼儿们有的认为亮亮出现的很及时,很好的指导了大家的游戏行为,让游戏有序开展;有的认为亮亮很能干,很像个小老师,他说话大家都会听;有的认为亮亮很聪明,在大家都顾着自己玩的时候,他想到了帮大家维持纪律……大家对亮亮大加夸奖了一番,并有人指出要奖励亮亮。亮亮听到大家对他的肯定以及教师给他的奖励高兴极了。针对此次谈话活动,我们还制定出了一张亮亮成长进步表,每周一评。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亮亮每周成长进步表
|
主题活动
|
生活活动
|
游戏活动
|
区角活动
|
评价
|
星
期
一
|
(√ )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 )基本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 )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 )有不文明行为
|
( )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 )基本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 )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 )有不文明行为
|
( )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 )基本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 )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 )有不文明行为
|
(√ )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 )基本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 )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 )有不文明行为
|
☆
☆
|
五、加强家园合作
引领——用真心去感化。由于亮亮父母长期上班,也没时间来园接孩子,我和亮亮父母碰面的机会不多,很多时候幼儿园的亲自活动都是亮亮的爷爷奶奶来参加的,根本起不到效果。对此我找亮亮的父母深谈,希望他们认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对亮亮在幼儿园时不时欺负小朋友,希望你们能与幼儿园联手,共同努力,把亮亮的行为习惯改好。对于老师的要求,亮亮的父母也是极力赞成,愿意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互动——用真爱去浇灌。定期进行家访,将亮亮的情况反映给其家长,我们共同商讨一些教育措施。我还给亮亮父母的手机微信经常发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也要求他们阅读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幼儿园开展的亲自活动、家长会、育儿知识培训等亮亮的父母也是次次都参与,亮亮父母和老师并肩作战。
1.所以我会经常给亮亮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亮亮今天在园的表现,让他们了解亮亮在园的情况,他们在家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教师上门家访、家长来园观看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3.建立家园联系册,定期向家长提供教学计划。家园联系册每二周一次,随时与家长联系,家长配合将近期训练情况与教师交流,认真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
成长——用真心去体会。在我们多方面共同努力下,亮亮的行为习惯也是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这是可喜的。小朋友来我面前打亮亮的小报告的情况明显减少,亮亮打人情况少了很多,和小朋友之间的友好互动也是越来越多,总之,这是家、幼、园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成效……
(一)亮亮能与伙伴友好相处了
我所采取的方法来对亮亮进行行为干预,而且实践证明,亮亮的不良行为习惯确实改善了很多,小朋友来我面前打亮亮的小报告的情况明显减少,亮亮打人情况少了很多,和小朋友之间的友好互动也是越来越多。
●小月说:以前亮亮总是无缘无故的打我,还把我手上抓破了,现在他不会主动攻击我了,我们还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我们现在是好朋友了,我一点都不恨他了。因为他已经变好了。
●可可说:亮亮常常把我在玩的东西拿走,我不给他,他就打我,现在他会和我说:“你的玩具可以给我玩一下吗?”然后我就给他了。
●小飞说:亮亮每次都赶过来要和我打架,我不同意,他就用力趴在我身上,用手打我的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好多了。
(二)家长自信心理明显得到满足
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还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的,比较欣慰,不再是唉声叹气的,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信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干预是会越来越好的,也更加积极的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三)教师教育信念的增强
我在改变亮亮行为习惯的道路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心力,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终于开花结果,看到了最终的效果。从而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不会放弃放弃这些“生病”的天使。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孩子,关心孩子,让教育之花开得灿烂。
★反思……
经过实践,我们收获了比较大的成效,在我们多方面共同努力下,实施一些可行而有效的干预策略,亮亮的行为习惯也是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这是可喜的。小朋友来我面前打亮亮的小报告的情况明显减少,亮亮打人情况少了很多,和小朋友之间的友好互动也是越来越多,在丰富而快乐的教育措施下慢慢改正自己的缺点,融入温馨的集体生活。
总之,这是家、幼、园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特殊幼儿是一件难度较大、需要花费精力和心力的事情,绝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它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才能达到效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热爱幼教这个岗位,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孩子,关心孩子,让教育之花开得灿烂。
参考文献:
1、陆英,让我走进你的心——“攻击性行为”幼儿的个案研究,《快乐阅读旬刊》,2012
2、刘琴玲,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个案研究,《时代教育》,2013
3、徐瑞红, 贾丽伟. 特殊教育中的亲社会行为培养[J]. 社会福利, 2013(1).
4、K.E.艾伦. 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M].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