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关系及新型的人际关系的代言词,被提倡于各种教育活动中,家长开放活动作为家园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保证家长开放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以往的家长开放活动,主要是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来园听课,通常都是教师组织幼儿活动,家长在旁边观看,没有参与的机会,家长的反馈比较平淡,不能达到开放的真正效果。在家长开放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园互动,我采用以下五种积极的互动方式进行尝试:即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家长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家长、幼儿三者之间互动的有效性。
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
一、教师与幼儿的积极互动
在师幼互动中,尽管师幼同为互动的主体,但双方主体地位的体现却是不同的,师幼互动是谁发起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互动双方在互动中的主动地位和重要性程度。在教学活动中,有时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教具、游戏材料,活动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表明教师与幼儿互动时,尽管有参与、有交往,但很多是流于表面,而没有实质性地对幼儿产生作用。而另一些教师则是参与的方式、方法不适宜,而使得整个师幼互动表现出消极性质,影响了互动的最终效果;有时教师准备的教具既少又简单,活动却进行得很成功;归根结底,大多是因为教师与幼儿成功的积极互动。
1.调动多种感官,加强主体参与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认识对象。同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参与、探究的需要也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更进一步激发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和行为,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如:在音乐活动《小鸟,小鸟》中,教师唱问题,幼儿听问题、画答案、讲述答案;教师画图谱,幼儿说图谱、看图谱学唱歌、看图谱学指挥、舞蹈展现音乐等,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和教师一起参与、体验歌曲,从而表达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同时,在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
2.用积极的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忍耐力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地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饱含激情,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让孩子获得成功感,无限减少否定,哪怕是非言语性的体态与表情,及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肯定他们的观点,从而激起每个孩子的主动参与、表现的欲望。教师要善于观察、聆听孩子们的言行,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我常用无声的语言——翘起大拇指,饱含激情的肯定表情,或者简短的语言,鼓励孩子,这样做既不影响活动的时间,又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热情,形成师幼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教师与家长的积极互动
1.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为家长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家长主动参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景,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景就是合作的学习情景。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等人指出:合作学习是三种学习情景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景。因此,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努力创设能够引起家长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问题情景中去。为了更好地激发家长对活动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我们的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亲子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在场景的设置中,有请家长参与的主要环节——游戏环节、绘画环节;还有根据场景设置问题请家长参与并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如果你的孩子逃跑了,你会怎么办?为什么家长要寻找?请家长猜猜,你的宝宝,他最喜欢兔妈妈变什么?为什么?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2.通过游戏沟通,实现教师与家长的积极互动
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它即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而亲子游戏恰恰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庭内成人与幼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
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亲子关系,还有益于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儿童会把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态
度、方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在游戏中,师生之间可以不存在界限,教师与家长之间也可以不存在界限,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互动游戏来完成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如:在亲子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组织亲子游戏:请家长躲在布帘后面让孩子找妈妈的手,游戏结束后请家长说说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能找到宝宝的手?家长在表述自己的感受时,在教师与家长的问答中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的有效互动。
三、家长与幼儿的积极互动
1.参与游戏、学习,促使幼儿主动学习
当家长以幼儿“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并站在幼儿的角度以一颗童心参与游戏、学习,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学习,如:在亲子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我请孩子们玩找妈妈的手的游戏、妈妈找孩子的手的游戏、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讲述故事,分角色一对一地学习故事中角色的对话,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不仅加深了母子之间感情的交流,也使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
2.提供机会,促进幼儿的表达、表现
人人都希望在公众面前体现自身价值,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无法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单独地进行表现,我尝试请家长参与,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把自己的想法、答案表现出来。如:在亲子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我请家长与幼儿玩“变变变”的游戏,让幼儿与家长商量后,将自己和妈妈要变成什么画出来,并且请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起,运用故事中母子之间的亲情的语言大胆地进行表述,其中有一位家长与孩子的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说:“如果我变成了一只小兔子,跑得远远的。”爸爸说:“如果你变成了一只小兔子,跑得远远的,我就变成一座大森林,让你在森林里采蘑菇、唱歌、跳舞,幸福快乐地自由成长!”又如:在音乐活动《小鸟,小鸟》中,我请幼儿将歌曲中的两个问题用小画笔画出来,请家长坐到孩子们的身旁进行商议,并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出来,让幼儿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既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又可以使幼儿大胆的想象从内心品味成就感,有利其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四、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
幼儿园的许多教育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应把个体的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联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注意群体的交往合作。
1.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
幼儿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的过程,而是幼儿以自身为主体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设计与安排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发幼儿的活动的活动,包括外部的操作活动和内部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为幼儿提供适宜于其主动交往和主体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给幼儿更多交往的可能性。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强烈的被接纳、被认可等各种心理需要,首先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满足幼儿的多种心理需要,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如:在大班打击乐活动《解放军进行曲》中,我将整首曲子分为三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是全体合奏,第二部分我将幼儿分为三组交替地合作演奏,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积极配合下,他们一次就成功地将整首曲子演奏成功,他们高兴地鼓掌,以这种方式来鼓励自己和同伴。
2.积极吸收同伴经验
其次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幼儿可以积极地吸收来自同伴的经验;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尽管在集体活动中我已经指导过圆形的基本插法,但是朱XX还是不会。这时教师有意识带朱XX来到结构区玩雪花片并有意识让他和同伴一起玩。许XX此时正在用雪花片插圆圈,朱XX站在旁边看着。我对朱XX说“你也去做一个”,朱XX坐到许XX对面玩了起来。许XX:“你的圆圈圈一点都不圆。”朱XX:“我就是插不进去”。许XX:“我来帮你插,这里要转弯的。”许XX边说边想拿朱XX手里的雪花片。朱XX不给,眼神却落到许XX手里插好的圆圈,对许XX说:“我自己来,我会的。”这次,朱XX在插的过程中,把许XX已经插好的一个圆圈拿了过来垫在自己的圆圈下比试着。“你要和我做得一样圆。”许XX不时地提醒着,宛如小老师一般。过一会儿,朱XX举着手里的圆圈给我看:“老师,我做好了。”
3.集体活动形式的互动
再者,集体的活动形式还能使幼儿获得来源于同伴、教师及家长的各种评价,也能够对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评价、自我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在音乐游戏《走路》中,教师要求幼儿用肢体语言去表现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的变化。在乐曲第一段,让幼儿跟着音乐学老爷爷走路,来表现音乐中的缓慢;乐曲的第二段,让幼儿学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走路,并要求边走边友好地向朋友打招呼,与他人相互点头、微笑、招手等亲热的样子来表现音乐的轻快活泼。在第三段让幼儿学习解放军走路时,教师安排幼儿排好队伍,互相敬礼,来表现音乐的雄壮有力。表演结束,教师及家长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使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教师与家长、幼儿三者之间积极互动的有效性
教师与家长、幼儿的积极互动,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指导的主体性,而家长的适时参与也有利于达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如:在音乐活动《小鸟,小鸟》的结束部分,教师与家长、孩子们一起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让孩子真正地体验了快乐学习的乐趣,让家长重温了童年的童真、童趣,三者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彼此支持、鼓励,真正体现了《纲要》倡导的积极互动式学习。
开放活动后,家长在反馈记录中这样写道:开展这样的活动很好,这两天儿子回来后给她爸爸讲《逃家小兔》的故事,讲得很好,还帮我剪指甲、洗手、洗脚。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帮我做这些事?”他说:“我这样做,以后老师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一定能找到妈妈的手,要是老师叫我们找妈妈的脚,我也能找到。”“我想这就是老师用心教学的结果,在这里,我感谢老师的用心、爱心、关心!谢谢您们!您们辛苦了!……”看到家长们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肯定,我想这才是家长开放活动的目的。
在课改的实践中,结合新《幼儿园指导纲要》,整合观念,调整行为,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必须摒弃主从观念,树立平等意识,把家长作为合作的伙伴和对象,以构建出健康和谐的家园关系。在三方的互动中,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组织者、指挥者,也不是机械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教师、幼儿、家长积极互动环境的创造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教育的积极效果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家园合作共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刘 焱著:《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李季湄著:《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陈帼眉著:《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丁祖萌著:《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李生兰著:《学前教育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学前教育新视野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