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活动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由于幼儿的音乐活动是表现情感的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幼儿的激情有时会让教师难以掌控。在多年的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笔者探索发现教师娴熟地掌握音乐活动的几种语言艺术,就能更自信、更自如地带领幼儿走进音乐世界,分享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形象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想象音乐,大胆地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激发情感共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音乐活动有趣、生动、精彩。
一、 恰当的提问艺术、引领有效学习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积极有效地提问能让孩子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意境,听辨节奏、强弱、乐句、乐段等各种音乐元素,领略音乐内涵,发挥音乐想象创造,同时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促进师幼双方积极互动,有效支持和推动音乐活动深入学习和探究。
(一) 简单明了的提问
在音乐活动中,老师的提问要做到两个简单明了:一是内容要简单,二是语句要简单。用简单有效的提问,部出孩子的激情,问出孩子的想象和创造。例如教唱歌曲《三只猴子》,教师边操作手偶边提问:你们看到什么?三只猴子在做什么?”幼儿:“三只猴子在跳。”教师:“它们在什么地方跳?”幼儿:“在床上跳。”教师:“对了,三只 猴子在 床上 跳(教师直接用歌词回答,同时注意节奏,为后面的歌唱及节奏打基础)。”教师:“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摔倒、头碰了……”教师同:“哦,一件危险的事情发生了(举起一只猴子),有一只 猴子头上 摔了一个 包。猴妈妈可着急了,她得叫猴子们怎样?”幼儿:“赶紧下来,不能再跳了;要不会有危险的……”教师:“妈妈 急得 大声 叫,赶快 下来 别再 跳。”教师的提问简单明了,回应的语言简短有力、字句工整且押韵,巧妙渗入歌曲节奏,让孩子们很快熟悉歌词内容。
(二)层层递进的追问
每位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感受,理解、想象音乐,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层层递进的追问,能抓住音乐元素,扣紧音乐主题,引导孩子认真倾听、大胆想象。在音乐活动《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提问:“你觉得是哪个动物?为什么?”“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你觉得是狐狸?音乐给你什么感觉?狐狸在做什么?”“为什么是小老鼠?音乐中小老鼠在做什么?”教师采用步步引导、逐渐澄清的方式,通过追问层层递进,引导孩子感受乐曲中鬼鬼祟祟的机灵鼠小弟的形象。
(三) 富有变化的挑战式提问
挑战式提问可以鼓动、刺激幼儿主动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如奥尔夫的肢体创造性音乐游戏《几肢着地》,音乐停止时孩子根据教师的提示,迅速反应做出相应的肢体造型,教师不停地引导孩子拓展思维,设计各种动作:“两肢着地可以怎么表现?谁有不一样的方法?”果然,孩子们有的站着,有的侧躺,一只手和一只脚着地,有的坐在地上,翘起双腿,两手撑地……“谁能设计三肢着地?”“谁能设计一肢着地?”“无肢着地呢?”不断变化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吸引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与创造的智慧。
二、灵活的回应艺术,提升师幼互动效率
回应能让幼儿得到积极、明确的反馈信息,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帮助孩子梳理归纳,提炼新的知识经验。根据不同的提问及幼儿的回答,在不同的情境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回应艺术:
(一) 言语回应
教师善用言语回应,善于鼓励孩子,能让孩子得到更大的愉悦和鼓励。在音乐游戏《洗衣机》中,孩子们掌握了洗衣机的运转规律,老师说:“检验过关,真是一台先进的洗衣机!”简短的肯定,让孩子们深受鼓舞,也提示别提孩子游戏过程中注意倾听音乐。如韵律活动《面条舞》中,音乐结尾沸腾的面条都不动啦,“厨师”品尝面条,当他“夹起”一根很有造型的在“面条”说:“哇,这根面条有点Q,好吃极了。”孩子们哈哈大笑,也从中得到提示,音乐停止时,做根有造型的“面条”,给活动增添不少的趣味性。
(二)非言语回应
教师还要善用非语言回应,非语言回应是指教师用表情和手势等非语言的方式对幼儿作出回应。教师对幼儿作出回应时不一定非要用言语,有时一个眼神、表情、手势过都是很好的回应。尤其当幼儿对一起问题充满了兴趣,回答非常积极的时候,教师如果用言语作出回应,很可能打断幼儿的思路,这时就特别适合用非语言的方式进行回应。比如用充满期待的眼神倾听幼儿的回答,幼儿回答完毕后竖起大姆指表示“好极了”,微笑着点点头或是拍手表示赞许等等,这些对孩子都是莫大的鼓舞,他们很可能在教师的鼓舞下继续认真思考,那些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也会积极响应。这些活动方式不使被赞扬的幼儿得到极大的鼓舞,而且也激发了其他幼儿学习榜样的热情,大大提升了师幼之间的亲密情感,也大大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巧妙的提示艺术,引领高效学习
(一)生动的韵白提示
韵白可以借助有节奏的语言表现音乐的节奏、顿挫,能较好烘托、表达音乐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如音乐活动《老鼠今天真快乐》的A段,教师引导幼儿听辨小老鼠跑的节奏特点(欣赏的难点)。“小老鼠是怎么跑的?有什么特点?它是一直都在跑动吗?”当孩子表述后,教师出示图谱,引导孩子观察图谱中小老鼠跑的特点,并用节奏韵白加以描述“跑、跑、跑、跑(跑跑停停),跑跑跑跑快快跑(连贯地跑),停,回头看!”韵白紧扣音乐特点,起到提示、强调的作用,不仅帮助孩子们掌握音乐节奏,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铺垫。又如第二乐段表现老鼠开心快乐的特点,教师:“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觉?小老鼠在做什么?你来试一试!”“小老鼠看到奶酪,它是怎么想的,它的表情、动作怎样?”“小老鼠吃完奶酪会做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能让幼儿大胆想象老鼠偷吃的情景,但肢体表现比较单一,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韵白提示:“东一口、西一口,咔哧咔哧吞下肚,吃得肚皮圆滚滚!”如表现小老鼠快乐地找朋友玩:“拍拍手、跺跺脚,拉拉小手转个圈,背对背,扭一扭,翘起尾巴抖一抖!”……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并用肢体表现快乐的老鼠。这些韵白不仅不会局限幼儿的思维,反而能启发孩子们的想象,丰富动作表现,调动参与的热情。
(二) 简洁的指令提示
在韵律活动及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过多的语言会干扰孩子的倾听及思维。教师可以发出一些夸张、区别明显且有趣的象声音词代替指令,引导幼儿及时地听辨音乐,迅速变换队形、同伴,能增强趣味性,并把活动推向高潮。如音乐欣赏《七个半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听辨不规则的长短音,可创设巫婆城堡的意境,告诉幼儿巫婆为了更好地控制城堡里的人们,施了邪恶魔法,当巫婆发出“嘟……”的声音时,城堡里的人们四处走动干活,当“嘣”的声音响起时,城堡里的人都不动了,就像木头人,两种声音区分明显,极富趣味性又能很好地给孩子指令提示,也帮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聆听音乐,把握音乐颤音和结束时的强音。同时提示语言还能演变成指令韵白,听辨音乐节奏,帮助幼儿明了游戏规则。如《碰碰车》游戏,除了捕捉音乐的休止,提高对音乐的敏感,还要在游戏休止之前找个朋友,互相碰在一起,而这恰恰是小班孩子游戏的难点,这时教师的指令韵白就显得特别重要:“左开开,右开开,找个朋友……碰一碰;左开开,右开开,换个朋友……碰一碰!”指令语言提示玩法,帮助孩子顺利开展游戏。这种语言就像一个“提示牌”与“润滑剂”,与游戏情境匹配,简短而必要的提示让幼儿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并集中精力投入游戏,保障活动顺得过渡。
(三) 夸张的预示
预示作为音乐活动中的无声语言是极为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预示指的是用各种手势、动作、声音、神态等来示意音乐的节奏、速度、风格等。教师掌握预示的艺术能够帮助幼儿提高对音乐的注意力,更好地进入音乐,建立内心听觉。优秀的音乐教育者,要学习捕捉音乐元素,在教学重难点时给出简洁明了的预示,化难为易。在韵律活动《越来越快》中,如何让孩子准确地拍好休止符,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在休止的前一拍用夸张的动作——踮起脚,大幅度地抬高右手等夸张的表情预示,并准确地带领幼儿在休止处拍击左手。这样循环几遍,孩子们即明白老师的预示语言,很快跟着教师准确地拍手代表音乐的休止,并很好地掌握乐句最后一拍休止的节奏特点。
(四) 活泼的情境语言提示
应用游戏语言进行游戏情境的引导,让幼儿在聆听过程中感受音乐、进入音乐情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活动的热情,使音乐活动精彩、有趣、生动、活泼。在《鼠》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营造了机灵老鼠的形象。一方面使用情境语言提示“主人和猫不在家,老鼠当大王,走,和鼠妈妈一起出洞去。”这样的情境语言拓展幼儿的想象,再加上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老鼠形象呈现,幼儿很快就有了老鼠偷吃奶酪、在浴缸中舒服地洗澡、惬意地吹泡泡等等想象。当许多“老鼠”还意犹未尽地玩耍,A段回家音乐响起时,老师纵身变成一只老猫:“喵!这些贪玩的老鼠,不要命啦!”吓得“老鼠们”尖叫地东躲西藏,给游戏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让幼儿得到更大的愉悦,也提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倾听音乐。
(五)细腻的无声语言提示
无声语言是指教师用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动作表情达意的体态语言,教师的无声语言在音乐活动中有助于诠释音乐的内涵,使音乐更生动、形象。如在儿童歌曲《森林水车》的教学中,教师将手放在耳朵旁边作全神贯注倾听状,微笑地、神秘地、静静地听,幼儿即刻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无声语言的意境中,顿时活动室里鸦雀无声。随着教师的哼唱:“在那 绿色 森林 中,传来 啥声 音——?”幼儿静静地聆听、猜想:是小鸟的歌声、是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教师似听明白了点点头。师唱:“欢 乐的 歌声 呀,唱也 唱不 停——。”师问:“这是谁在唱歌呀?”幼儿展开联想:是小鸟在快乐唱歌、是猫头鹰在骄傲地唱歌……。教师质疑地摇摇头继续唱:“希 望你 竖起 耳朵 仔细 听一 听。”稍停顿后教师侧着耳朵,倾听着接着唱:“咕噜咕噜 咕噜,咕噜咕噜 咕噜,fa mi re do xi do re mi fa; 咕噜咕噜 咕噜,咕噜咕噜 咕噜,so fa mi re do re mi fa so; 咕噜咕噜 咕噜,咕噜咕噜 咕噜,春. 天 要来 临——,美 丽的 春天 呀 就要 来 临!”正是教师无声体态语言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内心的一份好奇与兴趣,于是,孩子们投入、开心地学着《森林水车》的歌声,并模仿水车洒水,体验着音乐学习带来的乐趣。
总之,教师在实践中应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水平,灵活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艺术,轻松有效地吸引孩子,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促进师幼互动,让音乐课充满精彩、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孩子感受体验音乐创造的快乐;也让教师群体更轻松、自信地引领孩子,和孩子们心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