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期刊
   └   期刊
   └   著作
   └   讲解
   └   论文名单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名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期刊 -> 论文名单      
【二等奖】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的作用,保证区域活动的规范有序

问题的提出:一次区域活动时,一名幼儿拿着美工区的鸡蛋壳到小餐厅去烹饪,还让其他小朋友来尝。正在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老师过来问:“你那个鸡蛋从哪里拿的,我不是说过哪个区的东西就得在哪个区玩吗?赶紧把它放回去。”于是幼儿只好乖乖地将鸡蛋放了回去,面露无奈。老师的看法是:“不规定材料的游戏区域,活动室一会儿就乱糟糟,没法收拾。”难道各活动区的材料就只能在本活动区玩吗?制定活动区的游戏规则,目的是方便班级管理,还是促进幼儿发展?不同年龄的班级活动区的游戏规则如何制定,才能适宜幼儿的发展?

显然,不同活动区域的材料是可以共享的;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方便班级管理,也不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而开展活动;开展区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生活经验,增长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开发智力,增强体质。但任何一种活动如果是杂乱无序的,乱哄哄的,就不可能收到预计的效果。也就是说,保证活动的规范有序,才可能实现促进幼儿发展这一目标。那么,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和商榷。

相对于大中小学教育,教师的作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显得更为重要和明显。因为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幼儿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遵守纪律的自控力远远逊于大中小学的学生。虽然幼儿的好奇心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追根到底,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知兴趣,但他们的这种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是发散的和不确定的,每时每刻仍需要教师严密的呵护和引导。

共享区域是近年来区域活动实践中导入的一个新概念,它突显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共同拥有,更多的是时间、材料、计划、知识、经验的共享,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它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更主要的是能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充分的发展。要想把区域共享发挥到最大效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和发挥自身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作用,绝不能对活动放任自流,把区域活动当成幼儿自由活动。

一、教师应是区域活动的策划者

区域活动不同于自由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的活动,是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来设定和展开的,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需要很好地策划。这个策划者毫无疑问应是老师来担当。首先是区域的设立,要根据教学的总体计划安排和有限的地域范围,确定在什么地方设立哪些活动区域。活动区域之间如何衔接,不同年段的活动区域肯定要有所区别,但区域之间又是可以互通与共享的。这些都要全盘考虑,合理搭配。比如烹饪区和售货区就可以考虑设在相邻位置。其次是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材料的投放自然要贴近生产生活,凸显形象、生动和逼真,同时又要简单明了,不能太复杂。投放材料时也要考虑材料的通用和共享,避免重复与雷同,也就是说这个区域的材料完全可以拿到那个区域使用。但在使用完之后,要有专人将之归位,避免出现材料东一件西一件,或日久丢失,要用时找不着的情况。再次是区域活动时间的安排,哪个班级什么时候到哪个区域活动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尽量考虑到空间、材料、人员、内容等的共享与互补。另外就是区域活动期间活动规则的制定。区域活动其实就是幼儿对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探索活动中某个环节的一次模拟实践。要给幼儿讲清活动流程安排及活动要求。活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样的角色需要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等,老师都要给幼儿明确,比如在超市、银行购物取钱等要自觉排队,不能插队,也不能拥挤,扮演服务员、售货员的幼儿要文明服务、热情服务等。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团结等问题,教师都要预想预测,提前防范,提前告知。当然活动规则的制定也需要幼儿的参与。向幼儿提出问题,启发幼儿独立思考、陈述己见、自己动手,但这不能代替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应是区域活动的参与者

众所周知,过去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那种呆板生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一去不复返了。同样,在区域活动中,那种你玩我看的活动组织方式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孩子中的一员,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玩,才能真正从每一个细节上了解孩子和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全过程地把握区域活动的节奏和方向,并在和孩子的游戏当中,增强和孩子的感情。在和孩子一起游戏时,教师要真正地身历其境,把自己当作孩子中的一员,当作游戏中的一个角色,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能心不在焉,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这样才能让幼儿和你没有距离感,也才能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这样,教与学才能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比如:教师和幼儿在玩自制的降落伞,用力抛上去,降落伞慢慢地飘下来,幼儿拍手欢呼。大家都想有一个,教师带领幼儿围桌坐下,带头动手做起了降落伞,将线扎住塑料方块布(方块布由塑料袋剪成)的四只角,然后四根线集中固定在有一定分量的物体上。幼儿纷纷仿效。可是当大家把自制的降落伞向上抛时,发现各种情况,有的歪歪斜斜(四根线长短不一),有的张不开(下坠的固定物太轻),有的伞面还未来得及张开已经掉下来(下坠物太重)等等。幼儿间在找原因,在议论,在修正。又比如,墙上贴有一幅画,上面有两只动物(小兔与小羊),当中是一架电话机,每只动物的下面有八道算术题,教师和一个幼儿玩游戏,“你做小兔,我做小羊,我们两个打电话,你的电话号码是一一”教师把小兔下面的八道题的答数一一念出就是它家的电话号码,然后俩人说说话。幼儿在与教师游戏中明白了怎样玩,就不断变着花样编自己的号码(出不同的算术题),让同伴猜,乐此不疲。

三、教师应是区域活动的指导者

区域活动能否达到安全、生动、活泼、有效,老师的指导也必不可少。幼儿毕竟是幼儿,哪怕区域活动计划再周到,方案再具体,幼儿在活动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困惑。接受能力强的幼儿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会少些,接受能力弱的幼儿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就多些。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加以指导。指导可分隐性指导、显性指导和特定指导  

隐性指导。很多幼儿喜欢自由结伴活动,他们不需要或不愿意教师的过多干预。但由于大班幼儿还是学前期,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给幼儿以积极的鼓励与适当的隐性引导,他们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实例:大班区域活动—-飞机组装。老师在一旁观察幼儿拼搭组装飞机的过程。在幼儿拼搭组装飞机发生困难时,教师在一旁只是默默地将有可能使螺丝拧不起来的材料放在幼儿能看到的地方。这样一来,老师就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幼儿如何去用其他材料尝试。有时你可以什么话也不说,只是站在幼儿身旁,或朝他点点头,这都会让幼儿感受到你对他的支持。

  显性指导。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主题活动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常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出现停滞。这时,教师的适时支持就能使活动更好地继续开展。

  特定指导 。当幼儿在活动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仍有困难时,在幼儿遇到挫折时,在幼儿举棋不定时,教师都要及时出现。(如果教师出现得太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幼儿。如出现得太晚,幼儿好的想法可能会因得不到及时的肯定而放弃,或者因问题无法解决而充满挫败感,)并通过提问引起思考、提供类似的经验、提出供选择的建议等多种非直接告诉又能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能使幼儿获得成功的方式,指导和帮助幼儿。

实例:大班主题区域活动——空军。当“空军的武器装备” 分不是很淸时;当导弹和高射炮有什么区分时;当军用飞机和雷达各起作用时……。遇到这些问题,教师适时出现引导幼儿依靠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独立地找到具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活动继续延伸发展。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困难与挫折,教师没有急于帮助孩子完成“工作”,而是通过提问引起幼儿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不断尝试,去调整自己的活动,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