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可谓是教学相长。过去,儿童美术也将出示范和示范讲解作为缺一不可的教学手段,而现在有些教师接受教肓改革思想后,却又担心自己的范例或示范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尽可能不出范例减少示范。幼儿由于缺乏相应的表现能力,出现了想画又画不出来,几次尝试失败后,便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许多老师都存在着这种矛盾的心理。正如台湾学者陈武镇所提及:“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的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以深受其害;教的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 这段话正形象地说明了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把握好教师“教”的尺度的重要性。
新旧教育理念看似矛盾,其实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以发挥幼儿创造性为主,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辅,尽量给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情感。那么,教育者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游刃有余地把握“教”的尺度,平衡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与“学”的关系,
一、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多给幼儿一些美的熏陶。
环境是重要的教肓资源,我们可利用周围环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打动幼儿的心灵,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国外尝经做过一次实验,把两个生活经验十分相近的两个班级,安排在环境不同的活动室里,一个活动室里布满了各种艺术品,而且经常调换,另一个除了雪白的墙什么也没有。过一段时间两个班级幼儿的作品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前者作品活跃,有非常强的艺木表现力。从发展艺术思维,萌发审美倩趣出发,从小给幼儿接触艺术作品是十分必要的。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应多用艺术家和儿童的作品。无论哪一型作品,除了教师必要的介绍外,都要引导幼儿欣赏和交流各不相同的感受。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 。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幼儿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教师应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带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生活,感受美术创作的多样性,使其在美术学习中去观察、想象和创造,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如春暖花开时,带孩子们去野外寻找春天,放风筝,摘野花;夏天带孩子欣赏荷花,在草地上打滚;秋风习习时,带领孩子们去树林捡落叶、摘野果……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 及时引导幼儿把新的生活经验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去。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教给孩子一些观察的方法,如顺序观察、分清主次、分辨细节、判断前后远近等。使幼儿不断地发现生活的美好事物,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如绘画、泥塑、剪纸等活动,使幼儿把自己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儿童来说是快乐的。
我曾观察记录过一次实验。以《春天》这一美术活动作为实验内容。将两班幼儿分成A、B两组。A组幼儿以春游活动为契机,将孩子们带到户外,让孩子们通过拍照争当小小摄影师的形式,进行画春天的绘画创作。活动中教师着重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特征,并通过观看幼儿拍的春天照片制作的PPT,引导幼儿发现,感受春天的美后进行创作绘画。B组幼儿则没有观察的基础,且活动中基本以范画和教师示范为主。
实验结果之一:A组幼儿多数能在画纸上表现出自己眼中春天的特征,每一张画都是有着不同的,并且色彩绚丽,构图大胆又创意;而B组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的体验,故在表现多数雷同,大多是教师作品的翻版,处于机械作画。
三、适当地教幼儿掌握美术表现所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幼儿的作画能力。
虽然幼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深知靠教师传授图式——教师先示范画,幼儿跟着学的教学方法,其结果会令幼儿丧失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也将在无形中消失,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幼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指导,并无固定模式可以依赖,需要教育者自身创造性地发挥。但发挥的前提就是要极力与儿童的目标保持一致,把握教师“教”的尺度,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平衡。
在传授技巧时,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手部肌肉还未发育成熟,因而先让幼儿从玩色开始,感受色彩、认识色彩,引导幼儿入门,让他们随意画,大胆画,不追求描画细致。如:手指点画;脚掌、手掌印画;吹画,撕纸贴画等,从而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让他们多欣赏名画,了解大师们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适当传授一些知识、技能,例如:涂色、晕染、拓印等绘画技能技巧。利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孩子感悟美和表现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让幼儿自主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于幼儿技能差、经验欠缺等,怎么克服呢?关键在于是否重视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尤其要克服教师绝对权威的说法,减少幼儿的心里压力。教师应教给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幼儿学习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促使幼儿不断去思索,不断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幼儿正真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如:绘画《毛毛虫》活动中,我提出了“毛毛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毛虫的家在哪儿?”“毛毛虫在干什么?”“毛毛虫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毛毛虫的头上有什么?像什么?”等问题。幼儿在问题的情境中,很自然地丰富了绘画作品。其次可组织幼儿尝试在没有教师教的情况下展开探索学习。例:同伴间的学习,找图书学习、通过观察物体的特征学习等。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幼儿。
五、不同评价形式的尝试,是活动中教与学关系平衡的反馈。
评价作为一个信息反馈的环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幼儿找到提高其美术技能的契机。美术活动有其特殊性,不象科学活动有标准答案。在评价中根据幼儿的差异,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评定不宜一视同仁,由于孩子的认识水平、动手能力、表现能力的不同,他们的作品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老师在处理作品时,要个别情况个别对待,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来评定。在一个班级中,有的孩子善于线条描绘,有的精于色彩搭配,有的孩子作品给人一种粗犷之美,有的则呈现一种细腻之美,有的很写实,有的很有创意。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作品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这样幼儿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传统教学中的评价,往往是教师“一语定终生”,幼儿的评价权利常常被忽略。而幼儿自评、互评是美术作品评价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请幼儿来解释画面。从时间上分析,可放在活动后如餐前安静活动环节上,以便较好地控制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活动中,教师可提问:“你对自己的作品是怎样评价的?你认为你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在哪方面?”让每一位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培养了幼儿的自主评价能力。接着教师让各个小组分别将自己的作品摆在桌上,让他们观察比较、互相评论、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欣赏它的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如果修改一下会更好。”从而得出了每一幅作品存在的优缺点。
这样通过幼儿互相之间的评价,幼儿发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优点和有待于改进的地方,而且幼儿在相互欣赏、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也吸取到了一些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2-6岁儿童绘画美术指导》 李慰宜 2001.7.
2. 《儿童绘画心理学》 袁琪 2003.9
3. 《幼儿美术教学与编创指南》 门丽雅 20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