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学院
   └   培训基地
   └   园所管理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园所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园长学院 -> 园所管理      
【园所管理】精品式教研管理工作
摘要:幼儿园教研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我将这种管理的行动落实到提升基于一日生活中保教质量的生活化课程工作中。用精心的态度实施细致的生活化课程管理过程,以获取精品的结果。我在管理过程中本着“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的管理理念,通过生活中“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的课程管理方法,努力将生活化课程的工作做好、做细、做透,使得教研这道家常菜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大餐。

一、以制度为基础,细化幼儿园教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工作常规,是保证教研工作正常开展的有效手段。为了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我园在组织开展活动中做到时间、内容、人员、重点四落实。

1、建章立制。明确每月各类教研的时间----单周生活化专题教研,隔周常规教研,同时建立了相关教研制度,如生活化课程评价制度等,通过教研制度的建立保障园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2、层级管理。落实人员职责,充分发挥管理效能。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首的课程领导小组,由园长总体负责,业务园长具体指导、教研组长组织实施,形成三级管理网络,各个管理层次目标清晰并有具体可行的职责。

3、组织有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研活动的组织准备在先,一是明确教研组负责人与教研活动承担人,做到每次活动有主持人,理论学习有主讲人,专题研讨有中心发言人,教师才会在研究细节上生成精彩;二是教研活动过程有方案,围绕研究的重点、思考的问题,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在每次教研活动中都有5分钟的分享环节,就是让老师寻找自己的薄弱点,通过组内的答疑来分享成功的经验,有效互动;教研活动后,注重教师反思,反思别人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有什么意图,从书面走向实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跟进调研,做到调整、跟进,为教研与教学实践架起桥梁。

二、以考核为手段,保证幼儿园教研工作的质量与实效

规范教研管理的过程,加强考核,保证教研质量监控。

1、提升能力,细化常态教研。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是一个苹果;一个人一种思想,交换后能有两种思想。”教师在互动式、合作式的常态教研中,扩展每位教师能力的空间,营造了和谐的团队氛围。我园从园长、业务园长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如:业务园长每月根据教研重点检查组长的教育笔记和教研现场,进一步指导教研组长优化教研内容与形式,同时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各环节抽查等,教研组长每月检查教师的教研反思,关注教研问题收集整理等,年级组长进行课前准备检查、日常教学检查、资料检查等,教师也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自己应履行的职责,将教研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园长每月听汇报、看工作总结并与每月考核、学期考核挂钩。根据每月考核成绩在每学期评选优秀年级组、优秀班级、优秀个人。

2、精致教研过程,完善评价。

我园教研一要关注教研方案目的性,突出教研重点,把握活动价值;二要关注教研方案的互动性,活动更贴近教师的实践需要,服务于教师的成长需要;三要关注教研方案的有效性,通过相互观摩、同题异构,相互发现问题,分享教研经验,取长补短。同时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研讨,找出问题与不足,通过交流、讨论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和策略。通过样板班效应,在各个年龄选择相对(结构不同)的教室作为样板,组长组织教师设计,教师们在实践操作、碰到困难、解决难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让理论在实践中内化。

我园不断探索园三、以生活化课程为引领,探索教研模式

本教研新模式,以生活化课程为引领,使教研规范化、常规化。

1、“问题卡”培训模式。

教师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确定生活化课程主题后,广泛搜集教师的问题和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卡打破了“自上而下的计划式教研”,它更加贴近教师的教育实践,更加贴近教师的需要,对提升教师的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园内骨干教师、高级教师的作用,进行问题解惑和实践中的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三位一体”培训模式。我园的生活教师都是由高级教师担任,我园积极发挥每位教师所长,以班级为基点,重视班长、班级教师、保育员、幼儿乃至家长的参与,构建生活化的课程,不断反思和积累实践性学识。分班前每人填写主配班教师合作行为调查表,接下来填写希望中的主配班合作及想与谁搭班,结合前期调查分析进行分班.在学期初开展读你的游戏,结合生活化课程具体案例,教师展开讨论,在学期中将三位一体配合纳入考核,学期末评优。以“1+1+1>3”为主要形式互助,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问题式研究培训,让执教同一年级和班级的“教师”组成小型研究共同体,让她们在实践中互相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合作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彼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经验丰富老教师的作用,更快、更好地完成日常教学及班级管理。

3、“细节式”培训模式。为了让我园教师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带动全园教师研训的热潮。倡导全体教师从“细节”入手崇尚有效教研。每次在设计生活化课程时,不断地审视细节:是否提升每个孩子原有经验?孩子们都动起来了?是否将每分每秒都用起来了?哪部分操作缺乏互动?哪些孩子不感兴趣?是否让每一个环节都有效?教师们在细节的推敲中进行着思维的碰撞、观念的洗礼,逐渐地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在日常工作中的日积月累,细节必定成就有效。

再以“观摩”为平台,交流好做法、好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园本教研工作。

4、工作室培训模式。我园有不少有特长的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的引领和同伴的互助。我园以“我们的工作室”活动为主要形式结成青年社团培训研究,立足工作室特长实践,让青年教师在“实践---研讨---再实践---研讨”的过程中,逐步丰富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推动自身专业成长。

5、专题培训模式。以专题教研为引领,专题研究中的反思提升了老师的专业水准。专题研究对老师来说一直比较薄弱,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生活化课程是我们的基础和方向,所以我们除了积极参与生活化课程的开发、修改和使用,同时也在不断尝试个人小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老师们熟练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究中我们利用了大量文献避免生活化课程误区如将生活化误解为生活技能训练、主题活动,片面理解生活化课程与知识教学相矛盾等,证明了孩子的生活化课程的源泉是幼儿园和社会生活,教材是重要资源等。针对难点和共性问题,开展全园研讨,让教师围绕“问题的产生——如何解决问题——优化教育行为”来亮观点,谈经验,展成果。结合实例的研讨使教师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将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师的教育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减少了教育实践中的盲目性,教育行为更加合理,促使教育观念实实在在地转变,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教研管理工作是幼儿园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内驱力。开展扎实有效的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全面促进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园本管理是一种团体精神凝聚力,重视个体与集体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进取心。在一次次的锻炼中老师们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归纳整理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教研管理贵在常中有精;贵在管中做细。我园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重建中突显“实践”“学习”“研究”“发展”的价值。以幼儿教师水平为根本,以已有、可用资源为资本,调动教师集体智慧,实实在在地开展好教研活动,获得专业化成长。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