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期刊
   └   期刊
   └   著作
   └   讲解
   └   论文名单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名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期刊 -> 论文名单      
【一等奖】农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农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周艳玲


 


广西省柳州市融水县第一幼儿园


邮编  545300


 


 


 


 


 


 


 


 


 


 


 


 


 


 


 


农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周艳玲


广西省柳州市融水县第一幼儿园   545300


摘要】农村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师资较薄弱,离幼教当前的新要求、新标准,仍有一大段的距离。现就农村学前期儿童语言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使我们明确学前阶段语言教学活动的工作重点,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有效的语言教育活动。


学前阶段,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把语言教学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方面,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语言训练活动,让幼儿能掌握一定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以便幼儿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幼儿智力以及其他发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关键期  转折点  减缓  转换  整合一体  语言智力  


 


我作为一名农村的幼儿园教师,连续几年担任大班的教学工作,欢送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升入一年级的学习。针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出现的现象,怎样处理好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学段的学习过渡期和连续性,一直是我和同事们探索和努力的目标。在语言领域方面,关于孩子在幼儿园掌握“口语”与在小学学习“文字”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谈到幼小衔接,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和知识上的延续。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它意味着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向正规的学习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一、心理的预备阶段


由于小学和幼儿园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机构,它们在学校的管理方面,在教学形式上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上都存在截然不同的差异。


第一,幼儿园注重保教结合,主张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学习气氛比较轻松,形式比较灵活、自由,注重趣味性,学习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强制性。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教学内容根据国家统一大纲制定计划完成,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的集体教学为主,学习气氛比较严肃,形式比较规范,教学相对于幼儿园的活动来说,静多于动。


第二,幼儿园的教师和孩子们整天相伴,和汉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因为课时的增加,课余时间的减少,同学之间的相处和交往也比较少。


第三,小学每天的上课、排队、做操、放学等都有响罐的纪律要求和规定,不能违反,像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等。


以上种种多方面的变化,对于刚入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减缓的过渡,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的情绪和障碍,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而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出现自信心下降、身体疲惫、精神萎靡不振等现象。


怎样避免以上不适应现象的发生呢?为了帮助孩子顺利跨过这个转折点,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就有了一个减缓的过渡阶段,也可称为“衔接期”,这个“衔接”的“关键期”就是大班阶段,大班是孩子进入小学的预备阶段,它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转折点的关键,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与幼儿园小中班有所区别,尽量接近于小学的学习形式和纪律要求,让孩子在学习心理方面以及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准备,对小学的学习生活、纪律要求、学习方式有初步的接触和认识,这样,在孩子进入小学时就不至于感到突然、无助,从而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环境。


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习内容的超载超前现象


虽然大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是孩子进入小学的准备阶段,但它不是提前学习的阶段。可是经过实际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一些家长甚至教师,从孩子进入大班特别是大班的下学期,就有意识地安排孩子进行超前的学习,增加了许多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内容,如语文的默写汉字、学习拼音、背诵古诗甚至组词、造句,数学的加减法计算等等,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知道这些小学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具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不能或不甚理解,为了学习这些超前的知识,他们不得不采用机械记忆或者死记硬背的方法,这十分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指南》中关于语言领域的要求中明确指出: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超前超载学习的现象呢?原因是:


1、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学校教育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人们普遍认为孩子只有上了重点学校,才有出息,才有希望,因此形成一种:大学指挥高中,高中指挥初中,初中指挥小学,小学指挥幼儿园的现象。但凡重点中学、小学,都要经过入学考试,按高分择优录取,这些因素,使得幼儿家长和老师不得不跟着小学的指挥棒是方向,为了让孩子能进入重点小学就读,就不得不顺应这种“潮流”,这样使得超前超载的学习纷纷涌向低龄孩子,为超负荷学习的现象创造了“条件”。


2、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对幼儿园造成的压力


孩子的未来和前途是家长的最大希望,他们对孩子给予了全部的关注和期望,再加上当今社会就业难和职位的激烈竞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产生“拔苗助长”是心理,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孩子提前学好小学的知识,就能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地进入好的学校,甚至会片面地用孩子会认多少字?会算多少题?会背多少古诗?来作为孩子“聪明”的标志,来作为衡量评价一个幼儿园的好坏优劣以及一个教师称职与否的标准,这给幼儿园及教师造成一定的压力,迫于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及为了顺应家长的要求,幼儿园超前超载学习的现象产生了。


三、这种现象对孩子的影响及导致的后果


(一)这种超前超载的现象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呢?


其实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会造成种种弊端,阻碍孩子应有的发展。我们知道,孩子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延续性的,学龄期和学前期是两个不同的学龄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学前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龄期则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孩子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身心的发展、思维的转变都需要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二)这种超前超载的现象导致的后果:


1、孩子进入一年级后,第一学期会感觉学习很轻松,原因是因为提前学习了小学的知识点,这时候孩子相当于只是在重复学过的知识而已,他们感觉学习就像吃糖豆一样简单而容易,根本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轻而易举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在老师和家长的赞美声中,会使他们慢慢形成骄傲自满的情绪而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力。


2、孩子对学习知识的重复,对学习内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以为都学过了学会了,因此对知识缺乏新鲜感,造成他们对学习没兴趣,上课容易分心,从而养成了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而且,就算拿到了好成绩,也没有那种确实经过自己努力才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3、到了第二学期,这时的学习内容孩子会感到比较陌生,而且相对于第一学期有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原来那种轻松的优势不存在了,再加上上学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努力的学习态度,缺乏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心理和能力,这时候孩子会感到学习的困难,学习成绩就会下滑,再加上家长着急之下的埋怨和数落,还有老师的批评,孩子更加感觉手足无措,这时候更容易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这样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影响是极其不利的。


谈到这里,我们细想,既然这种让孩子超前超载学习的的方式对孩子有百弊而无一利,作为老师和家长的我们,何苦去教得那么辛苦,而且让孩子学得那么吃力呢?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件小事让我深有感触,曾经在一次老师们的闲聊中,听到一些小学老师在埋怨幼儿园的老师汉语拼音教得不规范,以至于孩子进入小学后,读音很难纠正过来。其实我们这样拔苗助长的教给孩子超前超载的知识,既吃力又不讨好,倒不如把握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都有较大的益处。


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我们的眼光要看得远一点,传道,应该注重于传授给孩子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这种技能就好比一把金钥匙,可以让孩子用这把金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这种技能就是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力、认知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其中,语言能力又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语言能力,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培养和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必要性


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语言是人们与他人交流的最基本的工具。丰富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够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斯大林说:“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这句话说明:没有语言作为思维的材料,任何思维都是无法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又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武器。


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思想交流,从而互相了解。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借助语言的讲述和记录得到不断地积累和传承,从而不断地进步和向前发展。


在当前人才激烈竞争的社会,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将是人才的基本素质,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至少必须掌握一种语言,而我们五大领域中的语言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形式,帮助幼儿掌握这种语言,使幼儿能依靠这种语言接受教育,得以成长。通过语言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力、理解分析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经过长期研究后提出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他明确指出:“人类具有语言能力、音乐能力、逻辑数理能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在这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排在首位,可见语言的重要性。


《指南》中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其他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口语”是学好“文字”的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个人掌握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口语”,每个人都是从“口语”开始自己的语言学习的,它的起点就是新生婴儿本能的哭声,慢慢到带有一定含义的牙牙学语,最后到能准确表达出字、词、句。书面语言就是指我们说的“文字”,书面语言必须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和提高。个人要掌握和运用好语言必须两者齐驱,缺一不可,如果只会口语,不会文字,或者只会文字而不会口语,那么,语言交际都将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个人要掌握好语言的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过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换。


幼儿的大班阶段恰好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也就是由“口语”向“文字”转换的关键阶段,因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偏重于“口语”,而小学的学习则以“文字”为主,大班是处于幼儿园和小学两者之间的过渡和预备期,如果在此阶段,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可以发挥自我的空间,有计划地给幼儿提供语言训练的材料,鼓励和培养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有想说的欲望、敢说的胆量、喜欢说的兴趣、能说的机会以及会说的技巧,让幼儿乐于表达、乐于交流,懂得专心倾听别人说话,学会既文明又有礼貌地交谈。


(三)语言运用能力的促进作用


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与其他发面智力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存在这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关系。幼儿在经过口头语言的训练之后,他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进入小学后学习书面语言即文字时,就可以以言语交际为基础,可由言语交际帮助他的学习,这样,就可以使幼儿由“口语”向“文字”的转换能够顺利的实现,学习和掌握文字的难度可以降低,时间也可以缩短。例如:对大班阶段的孩子进行一些相关的语言训练,像谈话、听说游戏、看图讲述、复述故事、续编故事、阅读等活动,孩子在这些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口头词汇,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孩子说话条理清晰、言语流畅的能力,那么,当他进入小学学习组词、造句、写日记、写作文时,这些能力对他会有很大的帮助,他在这发面的学习难度将大大降低。因此,在大班阶段,我们如果重视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不仅能促进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灵活性和逻辑性的发展,使他说话能够条理清晰、生动自然,而且在理解文字内容和用文字表达时就比较准确,这都说明只有很好地掌握语言,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好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也具有较大的帮助。


综合以上所述,在幼儿的大班阶段,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特别是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霍华德·加德纳:《心智的结构》《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年第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