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和家庭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家长园地是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园地,是联系幼儿与家庭的一座桥梁。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好每一期的家长园地,真正发挥它的教育价值。通过家长园地让家长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活动安排,知道一些简单的育儿知识,以及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开辟幼儿园宣传栏、健康知识栏通过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卫生保健知识。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
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决定条件,许多幼儿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是由于生活环境不良或太单调乏味所致。“孟母三迁”的典故即说明了社会生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大影响。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又缺乏判断力,难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宽松、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其中充满了爱,形成了和谐、温馨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能得到充分发挥。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才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幼儿园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家长分享,使家长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
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我认为,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幼儿园应通过一系列的家长讲座以及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家长感受现代幼儿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让家长切身体会到探索游戏化学习方式,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有效途径
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学前幼儿难以接受“小学化”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写写算算,抑制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孩子只有在游戏中才是最快乐的,只有在快乐的情绪中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因此,我们通过探索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既避免了“小学化”的学习方式,又让幼儿拓展了知识。如: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结合新《纲要》精神及幼儿的发展特点,要求各班级结合本年龄段的早期阅读教学内容,创建本班的特色区域,并为各班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幼儿要尊重父母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幼儿,应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平和、亲切,不应粗暴地训斥幼儿,即使在幼儿做错了事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以维护幼儿的自尊心。家长还可以让幼儿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及活动,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对幼儿的正确思想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师、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教师和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教师、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的幼儿在园样样都吃而在家中从来不吃蔬菜或具有严重的挑食现象,家长对这种问题束手无策,作为老师,除了在幼儿园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其教育,当幼儿回到家中后,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话跟家长聊一聊,及时沟通教育策略,对孩子进行督促纠正。又如:幼儿爸爸妈妈长期忙于工作忽略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疏导,导致孩子比较内向等现象,这时我们可以与其爸爸妈妈进行电话沟通,指导家长在工作之余要多陪伴孩子,关注其心理的健康成长。这样,我们的家长工作将更具有实效性,家长们也会更加认可老师的工作,那么,家园的相互信任感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了。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对教师、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我们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
综上所述,幼儿园、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教师父母言行对孩子行为有重大影响。幼儿园与家庭教育方式一致,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家庭因素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研究》 (邓冰,罗虹,严春丽,蔡黔华等)
4.《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苏林雁,李雪荣,蒋少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