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期刊
   └   期刊
   └   著作
   └   讲解
   └   论文名单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名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期刊 -> 论文名单      
【二等奖】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几点常识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几点常识


郭秋影


          天津市东丽区第二幼儿园        邮编 300300 


    摘要:家园共育,就是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合力。合力,是教师的希望也是幼儿园的目的之一。教育合力诸因素中,家庭、学校是最主要的。要圆满完成对幼儿人格、知识的教育,教师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家庭形成合力,努力完成教育幼儿的目标。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家庭教育方式、思想行为、情感态度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坚持和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也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   家园共育   心理健康


发挥家园互动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家园双方才能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育局面——这是实现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 


   《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 》中也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礼貌地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提醒幼儿关心身边的人,如妈妈累了,知道让她安静休息一会儿。


    家庭是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健康的家庭氛围和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就幼儿健康教育,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家庭的积极配合显得更为重要。当今的教育是师幼互动、亲子互动教育,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幼儿园的事,如果幼儿园教育是一套,家庭教育又是一套,这就必然使幼儿园教育力量大打折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家长,除了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营养,有稳定的家庭生活外,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交往,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多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在自由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育态度,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正确认识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环境的影响的重要性。


  1. 幼儿园和家庭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家长园地是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园地,是联系幼儿与家庭的一座桥梁。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好每一期的家长园地,真正发挥它的教育价值。通过家长园地让家长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活动安排,知道一些简单的育儿知识,以及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开辟幼儿园宣传栏、健康知识栏通过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卫生保健知识。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

    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决定条件,许多幼儿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是由于生活环境不良或太单调乏味所致。“孟母三迁的典故即说明了社会生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大影响。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又缺乏判断力,难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宽松、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其中充满了爱,形成了和谐、温馨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能得到充分发挥。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才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幼儿园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家长分享,使家长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

         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我认为,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幼儿园应通过一系列的家长讲座以及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家长感受现代幼儿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让家长切身体会到探索游戏化学习方式,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有效途径 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学前幼儿难以接受小学化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写写算算,抑制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孩子只有在游戏中才是最快乐的,只有在快乐的情绪中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因此,我们通过探索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既避免了小学化的学习方式,又让幼儿拓展了知识。如: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结合新《纲要》精神及幼儿的发展特点,要求各班级结合本年龄段的早期阅读教学内容,创建本班的特色区域,并为各班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幼儿要尊重父母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幼儿,应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平和、亲切,不应粗暴地训斥幼儿,即使在幼儿做错了事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以维护幼儿的自尊心。家长还可以让幼儿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及活动,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对幼儿的正确思想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师、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教师和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教师、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的幼儿在园样样都吃而在家中从来不吃蔬菜或具有严重的挑食现象,家长对这种问题束手无策,作为老师,除了在幼儿园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其教育,当幼儿回到家中后,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话跟家长聊一聊,及时沟通教育策略,对孩子进行督促纠正。又如:幼儿爸爸妈妈长期忙于工作忽略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疏导,导致孩子比较内向等现象,这时我们可以与其爸爸妈妈进行电话沟通,指导家长在工作之余要多陪伴孩子,关注其心理的健康成长。这样,我们的家长工作将更具有实效性,家长们也会更加认可老师的工作,那么,家园的相互信任感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了。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对教师、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我们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

    综上所述,幼儿园、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教师父母言行对孩子行为有重大影响。幼儿园与家庭教育方式一致,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家庭因素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研究》 (邓冰,罗虹,严春丽,蔡黔华等)

         4.《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苏林雁,李雪荣,蒋少艾)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