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科学领域目标下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备注:天津市东丽区第二幼儿园 马宏玲
邮编:300300 电话 13821512689
摘要:科学游戏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能够使得幼儿主动地对周围的事物及现象进行思考,并且让幼儿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活动成效。本文通过对科学游戏教育的概念分析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活动课程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与课堂教育实践的应用方法,为幼儿教育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字:科学游戏教育;主体意识;课程实践
-
科学游戏教育的概念
科学游戏教育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游戏教育模式,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取决于自身兴趣的多少,然而科学游戏教育符合幼儿的思维方式,并且同时开发他们的个体思维,而游戏是每个人在孩童时代最喜欢的活动,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能够将具体形象的知识轻松地带入到幼儿的思维中,使得幼儿的主体意识增强,充分发挥自主思考能力,并且个体的求知探索精神也容易得到培养。
-
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活动课程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2.1主体性和环境的关系
幼儿主体性的确立需要有环境的支持,中班幼儿由于自身年龄特征的制约,所以他们在科学游戏中更容易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想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就应当在科学游戏课程设置的时候创设良好的环境。如在《声音的秘密》这一科学课程中就应当使用相对应的声音道具,使得幼儿有多样的选择。同时应当经过教师本身的主导引领幼儿进行主体意识的培养,将幼儿主体的内在潜能激发并转化为现实的主体性活动。通过合理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有主人公的意识,使得幼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游戏课程中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2.2主体性和角色分配的关系
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对于角色扮演有浓厚的兴趣,在科学有序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一般非常关心自己处于什么角色,并且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角色上。因为主体性的形成和群体性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当角色分配符合幼儿个体意识的时候,幼儿主体性就会凸显出来。但在角色分配时也应当注意不要过度的强调主体性,这样反而会形成自我中心状态。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用合理的方式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让幼儿在参与游戏课程的活动中既具有主体性观念,有又有协商合作的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理解同伴的个性需求。
2.3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关系
想通过科学有序教育凸显,幼儿的主体性,那么就不能忽视创造性,对于幼儿思维水平的影响。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创造潜能,而这种潜能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培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就会逐渐消失,所以在幼儿时期,应当通过科学游戏教育,积极主动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意识,通过了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幼儿,对自身产生认同感以及责任感,有利于主题性的形成,并且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积极和创造能力。在科学有序交易中,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或者让幼儿自行设计课程方式,使得他们的创造性被充分充分发挥,这样既强调了幼儿的主体性作用,也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
-
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活动课程的实践方法——以《声音的秘密》为例
3.1营造轻松的科学游戏氛围
良好的科学游戏教学氛围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前提,教师要运用身体语言、图片、道具、音乐等各种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实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关注和指点,如果产生矛盾,应当以比较缓和的方式解决,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参与游戏。如《声音的秘密》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会播放各种声音的flash,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且进行提问,同时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使得物体道具发出声音,提供各种物体,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如出示玩具传声筒,引出游戏“悄悄对你说”:
(1)教师和幼儿通过传声筒说悄悄话,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展示传声筒的制作方法。
(3)幼儿自由结伴制作传声筒,教师巡回指导。
3.2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环节的设计
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的环节设计,游戏从本质上是使幼儿产生愉快情绪体验的工具,但其中的自主意识是最内在的本质,所以如果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一成不变,那么幼儿的主体性发挥就会比较弱,我们应当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游戏设计,在科学游戏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选择游戏的方法和游戏进行的规则,使游戏更贴近幼儿的心理状态,创造幼儿自己的主体发展技能。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确定游戏的主题,让幼儿自主选择充当的角色,引导幼儿积极独立地解决问题,克服各种障碍,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比如在《声音的秘密》教学中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
(1)提供园区自主研发的各种声音道具,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些东西不动时,它能发出声音吗?”“你能用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幼儿实验,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小结:这些物体不动时,都不能发声。当对它进行敲、拍、吹、拨时就能发出声音了。
幼儿再次自主实验,探索和感受物体发声时产生的振动。
(1)教师:“现在请你想办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同时请你用眼睛去看一看,用手去摸一摸,然后告诉大家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鼓励幼儿操作,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新的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的这些跳动的、晃动的、发麻的现象和感觉都是因为这些东西发生了振动。所以,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发生了振动。
3.3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道具
游戏材料虽然是由简单的物品组成,但是也是幼儿接触社会和进行想象力创造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中应当给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利,这样可以凸显幼儿的主体意识,并不束缚幼儿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选择游戏的材料和道具,或者用别的物品代替已有的道具,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效果。
在《声音的秘密》教学中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究声音的不同。
-
师:刚才玩的时候,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物体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
教师小结:因为材料不同、用力大小不同……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
结论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不是对教育的放任,而是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师的角色,将幼儿作为课程的主体,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来使幼儿获取学习经验,提高幼儿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纯. 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J]. 学前教育研究,2002,02:11-13.
[2].雷红云. 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2004,05:14-15. [3].孙秀荣. 关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J]. 学前教育研究,2000,03:7-9.
[4].黎明. 从幼儿教育法规探究幼儿权利与幼儿主体性[J].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4-67.
[5].冯晓霞.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1999,01:57-64.
[6].鲍艳辉.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7].刘花雨.师幼交往中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8].周云.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2.
[9].胡莎莎.浅谈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