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期刊
   └   期刊
   └   著作
   └   讲解
   └   论文名单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名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期刊 -> 论文名单      
【二等奖】浅谈幼儿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


浅谈幼儿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


樊晨


广东省 深圳市 银鹰第一幼儿园 518000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德国伟大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节奏是比旋律更基本的元素,同时节奏也是音乐的生命与动机。音乐节奏是幼儿最容易接触音乐的元素之一,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着,例如幼儿最初学说话、学动作开始,都是对节奏最原始的反应。以奥尔夫的教学理念为基础,节奏作为纽带,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语音等多感官通道,通过唱、念、动、奏等方式,将语言、动作等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力,和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幼儿;训练


    卡尔.奥尔夫是一位来自德国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他所倡导的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一直深受世界各地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推崇与喜爱。它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在语言、动作、舞蹈等多种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中,将节奏作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元素,并以此为核心,通过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让幼儿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节奏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根据每个阶段幼儿成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制定适宜的活动题材和内容,从而促进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一、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训练的内涵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一种音乐教育思想,一种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其教学具有人性化、本土化、创造性、渐进性、游戏性、完整性、平衡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全民性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一种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的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它将节奏作为基础,把语言、动作、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每个人亲自去参与音乐、演奏音乐、创造音乐,而非只是观众。


  (二)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乐曲,节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例如,运用节奏来进行朗诵、声势、演奏打击乐器等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可从多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幼儿的节奏潜能,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在节奏训练中,要注重活动的生活化与趣味化,引导幼儿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感知节奏的无处不在,让语言、动作、打击乐器与音乐节奏相结合,来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力、音乐记忆力和对音乐的表现力、创造力。


  1.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训练的作用

        从幼儿自身出发,通过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的训练,培养幼儿的音乐天赋和对节奏的反应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一种融合了多种元素的综合性教育思想,其中,对音乐节奏的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力

       幼儿对独特的声响较为敏感,各种不同的声音都能很好的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例如乐器的演奏声、雨水的滴落声、上楼的脚步声以及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都可以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其次,再将不同的声响配上不同的节奏,在快与慢、强与弱相对比的节奏型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探索欲望,这样不但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增强,培养了其听辨能力,也有利于幼儿的音乐感知力的提高。

      (二)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幼儿感知音乐是与大自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帮助幼儿更直观更容易的去理解事物,又让幼儿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来调动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主动性不是对幼儿的强迫与被动,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及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

        通过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的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其中,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音乐中的创造性练习。练习中,强调了让幼儿自己去“做”,充分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和自我操作的时间。对于培养幼儿的节奏创造能力,教师可为他们提供打击乐器或节奏谱等,通过即兴创作、即兴演奏等形式来满足幼儿的演奏、表演和创作的欲望。因此,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去创造,才能在感知音乐的基础上,更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在此之上,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表演的形式来进一步体会,注重自己在表演过程中要有独特的个性,不仅使活动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感觉,同时增强了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

  2.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训练的途径

        在奥尔夫的教学理念中,强调了:“音乐要与动作和语言三者合而为一,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表演者,而非只是观众,要真正的去体验。”然而,节奏作为音乐的基础要素,通过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来让幼儿领会并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其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通过简便而富有趣味的方法来对幼儿进行训练。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语言与节奏相结合

        1、在日常生活中感受

        节奏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只有从日常生活中所提炼的节奏,才能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比如,根据不同的节奏型让幼儿念出自己名字或者同伴的名字,如,王小华,可以用前十六、后十六、大小切分或附点等节奏型来念,这样既练习了节奏,又熟悉同伴的名字。过程中,作为幼儿教师可以把节奏型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去,如运用点名的方式,教师可先匀速拍手给一个稳定的节拍,让幼儿一同拍手,并在掌握了其速度的基础上,要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所念自己名字时,教师是用了什么样的节奏型,从而在应答的时候也要模仿教师所给节奏型,匀速的喊出自己的名字,例如:

    师问:X    X  |  X    X  |

          1           丹 ,

    幼答:X    X  |  X    X  ||

                   

     

    师问:X    X  |  X    X X  |

          2           小强 ,

    幼答:X    X  |  X    X X  ||

                    小强 。

        通过这样模仿教师的节奏型来喊出自己的名字,不仅达到了点名的效果,又让幼儿体会到节奏的乐趣并在其中受益匪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幼儿所熟悉的动物、植物或食物来随时随地的进行节奏改编。例如,小鸡可读出二八节奏型;小鸭子可读出前十六或后十六节奏型,当幼儿熟练并掌握基本节奏型后,再通过奥尔夫乐器,边有节奏的读边用乐器敲打出相应的节奏拍,这样既锻炼了幼儿口与手相互配合的能力,又巩固了学到的基本节奏型。


  1. 在儿歌、童谣中练习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儿歌和童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儿歌、童谣等内容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小老鼠上灯台》,教师可编为:

    X X    X  |  X X    X  |  X X    X  |  X X    X  |

    小老       上灯       偷油       下不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喵喵       猫来       叽里   咕噜    滚下  

        类似这样简单短小的儿歌,教师可先为儿歌的歌词配上节奏谱,再引导幼儿生动有节奏地念儿歌,过程中可加上跺脚、拍手等肢体动作,来把握打节奏的匀速和准确性,而不是在单纯的念和打拍子,这样的活动形式,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对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可利用同样的方法并加大些难度。例如《小白兔》这首儿歌,教师可分多声部节奏来进行训练。首先引导幼儿熟悉儿歌的歌词内容,然后再组织幼儿进行分声部打节奏念儿歌:拍一下手念一个字,在掌握了这样单声部儿歌的基本节奏时,教师可将全班幼儿分为三组,并给出固定节奏,第一组开始拍手念儿歌,第二组在拍两下后进入,第三组则在拍四下后进入。通过这种轮说节奏锻炼的形式,不仅使幼儿形成了节奏意识,掌握了正确的踩点节奏,还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最主要学会了与别人的合作精神。

  2. 在散文、诗歌中强化

        奥尔夫曾说过:“从节奏入手的音乐必须要结合语言的节奏。”我国古代的诗歌、散文节奏韵律非常有规律性,它本身就具有丰富而生动的节奏,是幼儿练习节奏很好的素材,所以,在选取诗歌、散文的时候,要选择幼儿能接受、朗朗上口、短小精炼又能与幼儿生活相贴近的题材。例如:《悯农》、《静夜思》、《游子吟》等五言古诗;《望庐山瀑布》、《清明》等七言古诗,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其中意境、语言和情感的美,所以都适宜作为奥尔夫音乐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识的强调幼儿有节奏的来朗诵古诗内容,并融入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通过边打节奏边朗诵,可以让幼儿对音乐节奏有更直观的认识,也可以体会到节奏带来的魅力。

      (二)动作与节奏相结合

        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既要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又要符合音乐本身的特点。所以就要把两者自然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幼儿自愿的去接受音乐,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努力的方向。

    1、基本节奏型的模仿

        拍手打节奏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其方法简单、易懂。首先,教师可以示范的拍出一种节奏型,让幼儿来模仿,这样可以培养幼儿听辨与记忆节奏的能力;然后,在模仿与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自己创编出一些新的节奏型,来供其他小朋友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胆量,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例如:

    幼儿歌曲《青蛙学唱歌》节奏谱

    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青蛙   张开    大嘴   巴 , 荷叶   上面    学唱   歌 ,

    X O    X O  |  X O    X O  |  X X X X    X X  |  X    O  ||

                         呱呱呱呱   呱呱      

    谱中在第一小节出现的两个二八音符,教师可以编排动作为叉腰半蹲。在第二小节中出现的二八音符和四分音符,这里教师可以变换动作为拍手。最后形成:蹲两下、拍三下的动作,只要随着音乐的节奏型不断重复动作就可以。在这样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使幼儿掌握音符时值长短辨别的能力。


  1. 声势节奏的练习

        声势节奏的训练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较为普遍,其活动方法简单,易于幼儿的学习与理解。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应选取幼儿所熟悉的题材,且题材内容简单、易记,随后再根据幼儿掌握的速度来决定难易程度和是否增加节奏变化。例如幼儿在朗诵《春晓》一诗时,教师可将幼儿分组来进行活动。第一组幼儿用拍手方式来击打《春晓》的基本拍子;第二组幼儿用跺脚方式来击打二八节奏型;第三组幼儿则用拍腿方式来击打《春晓》诗歌的旋律节奏,在每组都熟练之后,最后将三组幼儿用拍手、跺脚、拍腿的方式同时演绎三个声部的节奏型。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在打好自己节奏的同时,也要学会与其他同伴的配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的听觉反应和记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2. 舞蹈、游戏的运用

        对于节奏的训练,舞蹈和游戏的运用在幼儿园里也是较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对于舞蹈,例如教师可选取一首准备教授的乐曲,遇到欢快的节奏可用小垫步或小跳步等动作;遇到舒缓的节奏时则可用旋转等动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把舞蹈的节奏展现出来,充分体验舞蹈节奏带来的乐趣。其次在游戏节奏的活动中,例如“节奏接龙”的游戏,教师可先将幼儿排成一个半圆马蹄的形状,让幼儿每个人都拿一种打击乐器,再由教师来制定节奏接龙规则并给予示范,同时,还可以增添向两边接龙的游戏形式,用身体示意的方式或改变敲打次数的方式来改变方向。这种节奏游戏的形式,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其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听觉记忆和即兴创作能力的发展。

      (三)打击乐器与节奏相结合

        奥尔夫乐器多属于打击类节奏乐器,操作简单且易突出节奏的特点。例如常见的响板、沙球、串铃、单响筒、腕铃等,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可随意变换,能够使音乐更加具有丰富的音色效果。教师可灵活地根据乐器器材对歌曲、儿歌、朗诵进行伴奏。这样既可以使活动增添乐趣,又可以使幼儿在自我控制中来表达音乐和感受音乐,从而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1. 与图谱相结合

        在奥尔夫音乐节奏的教学中,与图谱的结合能够便于教师形象生动的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生动有趣的节奏图谱,不仅让幼儿有一个活跃跳动的音乐思维,而且为幼儿提供了操作的条件。例如,在一首乐曲中有两段不同的曲风,相对安静柔和的一段可用横线来表现;相对活泼跳跃的另一段则可用小波浪线来表现,随后,教师可发放打击乐器,让幼儿按照所绘图谱的形式,通过缓慢地打击和急促地打击来为乐曲伴奏。这样不仅让幼儿通过图谱直观形象的理解和感受乐曲,也方便欣赏、观察和记忆。

  2. 人体乐器

        所谓的人体乐器,就是指从口到手,从脚及身体每个部位,凡是可以拍打出或发出声音的地方都能作为学习的工具。通常可运用的方式有:拍手、拍腿、跺脚、打响指等,锻炼幼儿肢体动作与节奏相配合的表现能力。例如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刚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我们可以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对节奏掌握的差异,允许幼儿有不同的发挥,由他们自己来选择打奏的方式,为所熟悉的歌曲伴奏。在教师引导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每个幼儿运用自己的身体为乐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节奏,体验节奏带给自己的快乐和美妙。

        总之,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的训练是把语言、动作、打击乐器、图谱等与节奏相结合,调动幼儿在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促进其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作力的发展,使音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雪,白雪.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节奏教学中的实践探索[M].青年文学家,2012,8.

    [2]李妲娜,修林海,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德君.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与特色[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4]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5]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差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4.

    [6]妲娜.奥尔夫教学法[M].中国函数音乐学院教材,1986.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