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期刊
   └   期刊
   └   著作
   └   讲解
   └   论文名单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名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期刊 -> 论文名单      
【二等奖】浅析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培养策略


浅析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培养策略


田峰如


广东省鹤山市碧桂园幼儿园(529700


 


摘要:近年来,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可是,人们大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好习惯的养成。”更进一步说,在幼儿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幼儿养成教育、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在园养成教育策略   家庭教养。


 


一.幼儿园养成教育的概念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过程。而幼儿园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对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所形成的教育。


二、幼儿园养成教育的意义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逐渐重视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幼儿的养成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进步,是现当代幼儿教育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幼儿时期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和最佳期,自古以来养成教育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往往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当时间长了以后这种行为习惯就将会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影响其以后在方方面面的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外国,很多伟大的人物关于习惯的阐述同样也不容忽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此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创造奇迹是多么的重要。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人整个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期更是个体生长发育非常迅速的时期,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行为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制约着未来行为能力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如果我们能够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进行教育,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疑对幼儿的快乐成长、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幼儿的养成教育事关其一生的命运。


三、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养成教育渗透到了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内容涉及较为广泛。我们说,幼儿园内的事务无巨细。从幼儿入园开始,幼儿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是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对象,教师要敏锐的考虑和观察到幼儿的方方面面,其主要内容有:


  1. 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通常教师强调的是进餐卫生和日常行为卫生,如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户外活动或某些教学活动后洗手、饭后擦嘴漱口,保持室内外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等。

         2.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很多,主要表现为按时上床休息,不蒙头睡觉、不咬被角,自己能脱穿衣服,定时大小便,安静进餐、不剩饭菜等。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也很广泛,如:不打骂同伴、破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不在墙壁或桌椅上乱涂乱画等。

         4.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对于幼儿的文明礼貌的教育主是让幼儿能够懂文明、讲礼貌,有同情心、知道爱护他人,懂得与他人分享等。  

     5.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强化幼儿的集体观念,让幼儿能够自觉地遵守集体的规则,如:自觉排队、不与他人争抢物品等。

    四.幼儿园养成教育策略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同时人类90%以上的基础知识是在此阶段获得。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所以早期儿童的养成教育培养应体现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杜绝训练或说教,要从幼儿内在动机出发,让幼儿体验到内在的需要和满足。同时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的教育,让幼儿自觉且乐于达到养成教育的要求。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场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生活中也应严格要求幼儿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 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其表现是在课程领域里实现多种经验的整合;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上追求家长与教师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


  1. 环境创设


环境的创设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环境的创设即对幼儿进行的隐性教育,旨在潜移默化中间接地达到教育目的。


环境的创设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部分,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无声地提醒,让幼儿自觉到达教师的要求。如,教师在洗手池旁的墙上贴上小朋友们排队洗手的卡通画,并辅以“请排队”、“请用肥皂洗手”等文字。又如,教师在垃圾篓边贴垃圾入篓的卡通画,辅以“把垃圾宝宝送回家”等文字。再如,在教室门口显眼的地方贴上小朋友们排队的卡通画和“请排队”、“请慢行”等字样。科学有效的环境创设是教师有声提醒和环境无声提醒的一种有机的结合,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良好环境的创设可以使幼儿的养成教育无处不在,从而达到时时教育,处处教育。


  1. 教师技巧方法


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教师扮演的是: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等角色。教师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到每一个幼儿,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实施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征,用让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指导,从而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1.以物化的方式体现规则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和创设良好、合理的在园环境,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机会,使幼儿自觉地习得良好的习惯,达到教师养成教育的目的。教师给每一个幼儿一个固定的数字或一个图案,用此数字或图案来让幼儿识别自己的物品,如自己的凳子上有自己的数字或图案。由此推广开来把数字或图案应用到毛巾上、水杯上、幼儿在园的床上等等地方,规范幼儿自己的行为,培养幼儿的习惯,从而达到养成教育的目标。


2.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幼儿是极其崇拜成年人的,特别是自己的老师,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由于幼儿对教师的崇拜,幼儿就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在幼儿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于得到教师肯定的迫切渴望,这也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应通过此鼓励方式促进幼儿的发展。通过笔者的观察和学习,可以初步做出如下总结——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上的奖励更能有助于幼儿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需要的不仅仅是贴纸小红花,而一句简单的“宝宝,宝宝你真棒!”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中抓住教育的机会,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教育的机会,从而更好地达到养成教育的目标。


1)帮助幼儿建立自豪感。通过笔者观察并发现。有一天下午在小班大多数幼儿都比平时迅速地吃完晚饭,且按照教师的要求很好的完成了饭后的一系列日常要求。原来,教师在前一天给进餐时表现好的幼儿拍了照,并放在了教室的电脑里给幼儿们看。为了自己的照片也能进教室的电脑,所以幼儿们的表现除了极大的热情外,还比平时更加出色,前一天被拍照的幼儿这次表现得更好,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喜。教师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自豪感,这使得以后幼儿会自觉地督促自己进步。


2)情感教育,以情动人。许多的教师教导幼儿时往往会出现说教的情况。让幼儿“感动”其实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感动幼儿的同时教师也会收获一份甜蜜的幸福。笔者观察到的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是这样做的:一个小女孩从兜里拿出一颗糖,用有些脏的手把糖纸刨开递给教师。小女孩递过来的糖在外观上很难让人有食欲,一般情况下教师为了不吃幼儿递过来的不卫生的糖会委婉的拒绝掉。但是这位教师满脸笑容的结果糖直接吃掉,然后说“这糖真好吃,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糖!但是你下次给别人糖吃的时候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咯!”此后这个小女孩儿总是把手洗的干干净净,而且也乐于与他人分享东西。


3)用适当的身体接触给予幼儿鼓励。教师对幼儿身体的接触很多时候会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一次在进餐的时候,教师说:“谁今天吃饭又快又安静,我就给他一个甜甜地吻!”餐后教师吻了一个幼儿,幼儿表现出既害羞又兴奋地神情。隔天入园的时候幼儿的家长说孩子晚上都舍不得洗脸,幼儿还亲口告诉教师“老师,那个吻真甜!我都想留一辈子!”然后露出害羞的神情。并且在班上表现得越来越好,同时教师也很感动!


3.语言泛灵化


语言泛灵论是教师在幼儿日常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运用儿童的语言,利用幼儿的泛灵化,让幼儿产生同情心,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语言是幼儿可以接受的。如当幼儿餐后把餐具随手丢进回收处的时候,教师会说:“哎哟!好疼呀!碗宝宝好疼呀!是谁把我丢进回收区的呀!好疼!”此时教师会提醒幼儿把碗拿起来重新放一次。


4.及时适当的提醒


及时适当的提醒对于幼儿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每一天都在不断地提醒幼儿,督促幼儿。及时提醒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强化的过程。积极地正强化是幼儿进步的基础,适时地采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提醒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5.榜样示范


在幼儿这个群体中树立幼儿的榜样也是教师普遍使用方法。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示范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正向的榜样可以实现良好的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适当有效的逆向示范也有很好的功效。如,喝水不排队的小朋友,教师要其站出来,作为监督员,监督其他小朋友按顺序排队。这样可以到达两方面的效果。一是使得该幼儿懂得排队的重要性;二是监督了其他幼儿排队。


(三)家园同步


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幼儿回园后和放假前在幼儿园的表现有着天壤之别。幼儿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似乎什么都忘了,这就充分反映了家园教育的不同。家庭与幼儿园采用两套方法,两种手段。家园教育的不同步使得幼儿的养成教育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家长对幼儿的教育重知识轻习惯;2.某些家长的过分溺爱;3.家庭中教育观念不统一。


这样的现象是常见的:一个在园表现十分出色,各种行为习惯都达到教师要求的幼儿也不列外。一次下午家长来接幼儿时,幼儿从厕所出来,把手放到水龙头下,然后家长自觉地帮幼儿拧开水龙头,幼儿洗完手后直接走开去找自己的毛巾擦手,此时家长又自觉地关上水龙头。在幼儿园,洗手这样的小事是幼儿每天要进行很多次的,幼儿完全有能力靠自己完成得非常好。家长的代劳使得幼儿园的养成教育变得毫无意义、子虚乌有了。


为了真正有效的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与家长积极交流沟通,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家园教育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从而使幼儿园养成教育行之有效。


总结:


要达到对在园幼儿养成教育的目标,绝非一朝一夕。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教师要运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要指导家长,要遵循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掌握幼儿的发展规律真实有效的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从而培养出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珍.章鱼怪兽和章鱼先生——幼儿园养成教育策略之我见[J].考试与评价201401


[2]韩跃.幼儿园养成教育有效性探析[J]. 中华少年 201529


[3]申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幼儿园养成教育有效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5


[4]张丽卿.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J]. 新课程() 201509


[5]周惠芬.浅谈幼儿养成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509


[6]任春茂.幼儿养成教育初探[J]. 教育探索. 2012(08)


[7] 王馨婉.开展幼儿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J]. 考试周刊 201579


[8] 张丽卿.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J]. 新课程() 201509


[9] 张华.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J]. 成才之路 201526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