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期刊
   └   期刊
   └   著作
   └   讲解
   └   论文名单
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名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期刊 -> 论文名单      
【一等奖】浅谈幼儿园数学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天津市东丽区第二幼儿园   朱红燕

摘要:数学区是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去操作实践,对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然而,幼儿对于老师创设的这个区域并没有表现出极大地兴趣,他们与材料的互动及活动热情并不高。于是,我围绕问题进行了观察探索,梳理出一些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数学区  问题  方法策略   

正文:

区域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他们可以尽情的根据自己的意愿与同伴一起游戏活动。然而,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和同伴们一起兴致勃勃的在其它区域游戏、活动,而唯独数学区常常显得比较冷清,不受孩子们热捧。孩子们为什么对数学区的兴趣不高呢?究其原因,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材料老旧。

幼儿很容易受直观视觉刺激的影响,一般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形象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而那些老旧的材料,颜色或形象不好的材料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材料封闭摆放。

数学区有些材料是盒装购买的,是一些非常好的适合幼儿的发展且具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材料,但是因为这些材料是在封闭的盒子里存放的,里面的材料不能直接刺激到幼儿的感官,所以,它们常常遭到幼儿的忽略。

(三)材料玩法单一,有的材料过易或过难。

我们虽然给孩子们投放了丰富的材料,但有些材料对于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来说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对幼儿的发展没有意义;有些材料又过难,超出了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所以,幼儿便会对这些材料选择敬而远之;有些材料的玩法比较单一,缺乏可变性,难以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趣。

(四)缺乏游戏性。幼儿天生爱游戏,但我们投放的材料往往只注重目标材料提供了,却没有注重幼儿是不是喜欢玩的问题。如点数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投放了不同数量的点数卡片,让幼儿数一数每张卡片上的数量是多少;又比如在排序活动中,教师投放了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图形卡片,教师就让幼儿给这些图形宝宝按一定的规律排排队。在活动中,老师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根据材料进行点数或排序,并没有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孩子们操作起来就会很乏味,就不会对材料产生较高的兴趣。

(五)教师有效指导不到位。

教师指导是推进幼儿游戏,提高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活动中,有的幼儿常常不知道材料怎么玩,不敢动手操作或者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了,他就会降低或失去对材料的兴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教师有时就是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情况与需要,造成指导不及时和不到位的情况,不能敏感的察觉幼儿的需要,使他们的活动不能继续进行下去。

还有的时候,教师将精心制作的材料直接摆放于活动区,而没有向幼儿介绍过新材料及玩法,由于幼儿主动探究材料玩法的能力较低,致使材料较长时间的摆放在那里而无人问津。

二、《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如何引起和激发幼儿在数学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孩子们充分的在活动区中与材料互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呢?我梳理出如下几方面的方法与对策:

(一)材料方面。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这说明了材料所承担的价值与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在材料方面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1.材料属性多样化:不同属性的材料可以给幼儿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容易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幼儿会受到这些不同属性材料的吸引,从而才愿意去触碰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布质的、纸质的、木制的、塑料材质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同时,又能感知到材料的属性特点。

2.材料生动化:幼儿往往对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所以,在材料的制作方面要注重挑选较为鲜艳的颜色,并且会将部分适宜的材料拟人化。如:在数学区,我们会投放一些几何图形材料,孩子们可以用这些形状进行点数、分类和排序等操作游戏,为了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我们将这些图形都画上不同的表情,一个个图形就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图形娃娃,极大地增加了孩子们对材料的吸引力。

3.材料立体化:有些材料需要平面摆放操作,但有些材料是可以呈立面展示的。通过观察和体验,我们发现立体的材料更便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也会方便幼儿操作,孩子们也更感兴趣。如:《小动物排队》的游戏材料。我们将牙签贴在小动物的图片上,再将牙签扎在橡皮泥上面固定。这样,小动物们都形象鲜活的站在了小朋友的面前,小朋友们就像指挥官一样,利用这些动物形象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排队游戏,他们很容易进入到游戏情境之中。

4.材料要有层次性:《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我们都知道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我们会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发展目标及幼儿的兴趣需要来投放相应的材料。那么,同一年龄班的孩子我们也要投放不同层次水平的材料。因为幼儿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他们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速度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在给他们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合不同水平的孩子,投放的材料要具有挑战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到。比如:在中班《找位置》的活动材料中,我们就将格子图设计成不同数量的,有9格,12格,16格以及25格等(随着幼儿能力水平的提高,会不断调整,增加格子地数量),每张格子图上面的图案有多有少,这样难度就不一样了。并且,为了满足较强幼儿的需要,我们还将格子图进行了变形,如:由方形变成了圆形、梯形、扇形、梨形等等。这样,就更增加了难度,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

5.材料应有多变性:教师投放的材料尽量一物多玩,同种材料可以有多种玩法,这样就避免了老师做完的材料用过后就没有操作意义了,产生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多变性的材料更富有创造性,幼儿可以自己做主进行创造性游戏,大大调动了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我们投放的色子材料(点子和数字的两种),既可以进行数点对应游戏,又可以进行排序游戏,比多少游戏,一共有多少游戏等等。再比如活动区中的动物卡片材料,孩子们可以进行点数游戏,排队游戏,排序游戏以及分类游戏等等,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操作游戏了。

(二)调整呈现方式。

由于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直观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所以,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应该很容易让幼儿看得到,看得清,这样幼儿就可以受到材料的刺激吸引,较快的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其中的材料进行游戏操作。相反,活动材料封闭摆放就不易被幼儿吸引到,再新鲜有趣的材料确被藏起来了,是多么大的资源浪费。

(三)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幼儿天生是爱游戏的,《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采用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将活动材料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通过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和设计不同的游戏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体现真正的“玩中学”。如;在实物与点子和数字对应的操作游戏中,教师可将不同数量的点子或数字贴到毛毛虫图片上,创设毛毛虫吃食物变蝴蝶的游戏情境,毛毛虫要吃和它身上的点子或数字是一样多的食物,为了能让毛毛虫能够变成蝴蝶,幼儿非常认真地进行点数操作,当最后,毛毛虫吃到了自己想要的食物变成一只只美丽蝴蝶的时候,孩子们特别兴奋。教师还可变换多种游戏方法,如竞赛游戏:两个或多个小朋友用扑克牌或色子玩比大小的游戏,谁的数大谁就将对方的牌或色子赢过来,活动最后比比谁赢得多。教师还可将内容创设到闯关游戏,棋类游戏等多种游戏之中。

(四)积极利用、发挥环境的作用。

《指南》指出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1积极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我们用数学领域的一些元素,如图形宝宝、数字宝宝及一些数学操作材料做成吊饰,来进行区域环境的布置。

2.发挥墙饰的作用。幼儿园区域背景墙饰不仅可以反应活动内容,营造活动氛围,而且它还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发挥墙饰的启发、引导与活动隐性指导的作用。如:我们利用一些一维排序,二维排序材料粘贴在区域背景墙上,留出需填补区域在后面并贴上问号,向幼儿提出该怎么接着排呢?或者将分类的材料贴在区域背景墙上,并贴上“你会怎么分?”的文字,这样通过墙饰的创设,调动了幼儿操作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幼儿能够更主动的参与活动。

(五)教师适宜的策略与指导。

教师适宜的合作、帮助与指导会推动幼儿游戏的开展,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教师可以在活动前以提问和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如:在活动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教师向幼儿出示分一分的卡片后提问,这些卡片有很多种分法,看谁能想出来?或者小猴子不知道这些卡片怎么分,正发愁了,谁愿意帮助它呢?再如:幼儿进行数的分解组成游戏,教师提供分一分的操作盒,并和孩子们一起回忆2可以分成11345678910它们都能分成几和几呢?问题的提出会调动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以此,幼儿就会产生到数学区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幼儿不会操作,不会玩法的时候进行及时讲解;幼儿没有玩伴共同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作为他的玩伴参与到游戏当中;在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有教师对有活动的经验提领等等,都是对幼儿游戏开展的一种支持与帮助。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数学活动区的创设创建,材料投放,活动组织,教师指导等等时时刻刻都要以幼儿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探究的愿望,幼儿才能够自由自主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多看、多思、多做、多创,相信数学区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探索》 吴雪英,周俞慈

     《幼儿教育》 ——2008  华爱华 

     《学前教育研究》——2011  庄宏玲

《学前教育研究》——2007  张晓琳  赵春梅 杨东玲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