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评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评审      
《心理抚养对家庭的早期教养的指导意义》

摘要:人的过去经历是所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养育和教育造成的,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气质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教育者(主要指能够对幼儿开展教育的主要教养人) 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的教育,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将心理抚养作为理论依据开展对幼儿的教育将会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前言: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有不少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幼儿在社会化、情绪情感、行为表现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李玫瑾专家提出: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

关键词:心理抚养 家庭   早期教养 

一、教养方式的不同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1.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

专制型家庭会希望幼儿按照家长的标准活动,与幼儿缺乏沟通,对不符合家长标准的行为会表露消极情绪,这种教养方式这给幼儿带来了太多的不自由,在日常活动中,幼儿的所有活动都处于家长的安排之下,完全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安排活动。幼儿往往是不享有抉择权的,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由于长期的处于家长的压制之下,容易形成胆小、怯懦、乖僻且过于以自己为中心不去考虑他人感受的冷漠的性格。会使幼儿在情绪表达上隐藏自己的情绪,不善于表达,遇事逃避退缩,适应性较差。

2.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民主型的父母善于与幼儿交流,尊重幼儿会听取幼儿的意见和想法,会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育,身处民主型家庭的幼儿自身主动性较强,在情绪理解上更加直接,在情绪表达上更为积极活跃,更热心与他人交流与互动;采取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的家长首先会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给幼儿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幼儿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有着自己的决策权,对自己的事情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受到家长的强制。其次,家长会给幼儿足够的可以由幼儿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空间,享有着自己的隐私权。接着,家长往往会和幼儿相处的像朋友一样,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独立性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很强,且喜欢与他人交往并具有责任感。

3.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

溺爱型家庭的幼儿在情绪表达上比较丰富,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表情和语言都比较丰富,但在情绪理解上不够充分,容易冲动任性、无礼、独立性差。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的所有行为都被视为正常的行为,有些很过分的行为也仅仅被当成是幼儿的任性,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通常骄横跋扈,不知道关心别人,而只是单纯的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关心他,自私是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的常态。

4.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

放任型家庭缺乏对幼儿的教育引导和积极回应,与幼儿缺少沟通和互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家长放任幼儿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看电视的时间、出门玩耍的次数等,家长几乎不对幼儿提任何要求,只是一味的对幼儿的行为持放任的态度,很少会对幼儿的作为发火甚至是训斥幼儿。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这容易在情绪理解上感受的不够完全和充分,在情绪的表达上不够稳定,易情绪化也易隐藏自己的情绪,使得身心还不成熟的幼儿缺乏自控能力,有较强的冲动性。

二、家庭抚养形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有三种抚养形式: 一是由幼儿的父母直接教养的亲子抚养,二是由祖辈家长代为教养的隔代抚养,三是由亲子父母和祖辈家长共同参与的混合抚养。

从幼儿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交往缺陷、不良习惯、进食与睡眠障碍7 个维度来衡量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经过查阅了多篇文献来看,总体上看,家庭抚养形式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亲子抚养的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混合抚养和隔代抚养的幼儿。在混合抚养或隔代抚养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在养育幼儿过程中意见难以统一以及祖辈对幼儿溺爱是常见的问题,而这些往往会导致家庭环境关系不和谐、不融洽,进而使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大多数父辈都忙于工作,大多数家庭是呈现混合养孩子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父辈和祖辈应保持沟通,父母作为幼儿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者,关注幼儿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培养。年轻的父母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对越高,接受信息的灵敏度也越高,因此更加懂得先进的育儿观念,比祖辈教育幼儿的方式更加科学,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因为工作无法随时陪伴孩子,难以在情感方面给予幼儿充分的关怀。那么时间充裕的祖父母可以弥补父辈难以陪伴孩子的缺憾,祖父母可以及时倾听幼儿的心声,对幼儿予以适当指导和及时帮助,配合好父母的教育。

三、心理抚养的关键时间

心理抚养是贯穿人的成长一生的过程。心理抚养不仅仅是指家庭、亲人的抚养,也包括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的“抚养”。“抚”,主要是在孩子不能动的情况下、孩子自理能力非常弱的情况下,0-3岁是情感抚养,3〜6岁是性格的培养,6岁之后是教育,一个人形成稳定的性格在12岁之前就已经成型。

3.1  0-3岁的情感抚养是积累教育的心理资本

0〜3岁首先是情感抚养,人类生下来完全是无能无助的,需要人照顾。此时外界的“呼吁”非常重要,这个“呼吁”就是抚养。抚养决定人性,人出生后所有需求都是自然属性,而这个属性满足一定是通过哭喊呼唤另外一个人,由这个人来解除你的痛苦,所以“这个人”是你快乐的来源。人不是吃饱喝足就能满足的。试想,一个不能说话、不能表达自己诉求、不能翻身也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不能由自己来结束这种窘境,只能哭喊着乞求别人过来帮他。如果一个活生生的人包括婴儿缺乏知觉、听觉、触觉时,就相当于他的大脑缺乏必需的心理营养。

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出现,一直持续到12岁,孩子年龄越小,依恋就越强烈。3岁以内的婴幼儿 (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因为,只有建立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人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0~3 岁幼儿要注重幼儿积极情绪、正性情绪的培养,引导幼儿与人沟通交流,学习倾听观察和分享,通过语言、表情、积极的联想等全面地发展情绪的理解与表达。

3.2  3〜6岁要养教下立规矩

”做到位了,孩子对抚养人很有情感,在他稍懂事时才可以对他进行教化,这一般在3岁左右之前的爱要适度地收敛,就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性格教养与情感抚养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进行规则教育。那进行规则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对孩子说:不。

如何对三到六岁的孩子说“不”:1、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这个时期的幼儿语言能力基本上已经发育完全,也有了自己的意识,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现象 ,家长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2、“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家长,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面。3、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哭得很厉害,这时父母不要打他,不要骂他,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不要走开,因为他对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最好的方法是坐在孩子面前,看着他哭,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行”。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再进行疏导性教育,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

需要注意的是: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的人尽量回避。如果爸爸管,妈妈就暂且不要露面;如果奶奶管,爷爷就不要进去;如果三代人都在家时,妈妈爸爸理应是第一责任人,只要爸妈在家,爷爷奶奶这时就不要吭声,静观最好,如果不舍得,那就老两口出门回避一下。假如妈妈或爸爸在管教孩子时,出现不由自主地发脾气或不当的粗暴行为表现,其他人可以敲门进去换人,让他出外冷静一下。在不能认同管教人的管教方式时,也要尽量回避孩子,不要在当时或当面出现分歧,等事情过后大人们进行沟通,即使争吵都可以,只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老人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在爸妈管教孩子时指责和打断,甚至明显袒护孩子,那不仅会影响父母管教的效果,而且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以后他会有恃无恐。

四、以心理抚养为依据开展家庭教养的策略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生养孩子都是一个漫长的辛苦历程,稍有不慎,不仅父母以往的心血有去无回,还会让整个家庭的未来都陷入痛苦之中。当然特殊人格除外,例如反社会性人格,后天的教养对反社会性格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儿不展开论述。

4.1 选择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4.1.1尊重幼儿,倾听幼儿真实的心声,多与幼儿互动,给幼儿丰富的情感。

注重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要重视家庭的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精神环境的建构。家庭中父母双方, 或与幼儿其他的照顾者之间要积极沟通,目标一致的教育幼儿,不要让幼儿处于教育方法的矛盾之中。把握好幼儿情绪理解与表达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培养一个意识:即陪伴孩子成长,从心理上养育孩子的意识。要在他幼小的时候给予优质的情感抚养,一个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性也就越丰满。在一线教学工作中就会发现,往往班上有些可爱的小话痨,带他的人越多,不仅有父母,祖辈、周围的亲人都跟他交流的很多,家庭氛围也很和睦,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亲社会性特别强。

4.1.2 承认幼儿的独立性,养育也需要恩威并施。

真诚的夸孩子,发自内心地去欣赏,鼓励孩子。即从语气,动作,眼神,声调当中去肯定,欣赏,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感,信任感。情感上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但是一味地给单一的情感抚养,也要考虑到孩子以后遇到的社会多样性,一味地严厉会带给孩子紧张感,一味地甜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能得到成长,例如现在社会上常见的:玻璃心的孩子,打不得,说不得,妈宝男等等。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出现错误时,第一次纠正和制止与过了若干次以后再去纠正和制止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夸赞孩子需要真实,适度的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不动手打孩子,不等于在孩子犯下较重要的错误时,不让他体验到过错的代价,还有“承担过错责任的勇气”。成年人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让孩子明白,有些底线永远不能越,有些行为永远不能做。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要承担责任就要受罚。惩罚本身不是目的,让人不敢实施恶行,遵纪守法,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适度惩罚的目的。

②坚强是练出来的

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性格。例如一个家庭从小就注意锻炼幼儿的独立意识,遇到错事立马纠正和制止,以后,孩子长大后在外面遇到不怀好意的、恶语相加的,是不是不至于那么敏感,不至于反应过于激烈做出许多后悔的事。

4.1.3 抚养幼儿要方式得当,匮乏性抚养或溺爱性抚养都不可取。

匮乏性抚养主要是指没有情感与关爱的抚养。有些父母生而不养,使孩子过早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当弱小的孩子不得不挣扎着自求生存时,往往会不择手段,渐渐走上违法的道路甚至一生与犯罪为伍。与这种匮乏性抚养相反,缺陷人格是由溺爱性抚养惯出来的。溺爱性抚养是在生活上包办,在行为上无原则地放纵,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无法无天,养成懒惰、自私、任性、冲动、说谎等不良习惯。例如暴脾气的人大多是幼儿初期被亏待过,要是幼儿在生命之初、在最无助、最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抚养人温柔及时的照看和回应,成年后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内脏感受痛苦时哭喊的再现;摔东西的动作是曾经不能自我解除痛苦、只能用四肢挥动来表达愤怒有关。

4.2 坚持亲子抚养为主,混合抚养为辅。抚养孩子要亲力亲为,建立稳定的依恋。

4.2.1精心陪伴孩子,即花时间全身心的去陪伴孩子,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孩子早年最需要的不是家里有钱,而是一个温馨的的家,只要父母在身边陪着,哪怕家里不富裕,孩子也会感到幸福。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作为父母,有没有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放下心事,花一段时间,来精心陪伴孩子呢?有没有给孩子这样一个感觉:在这段时间内,父母是完全属于你的?大多数父母都太忙了。这是一种悲剧。因为孩子,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自己是重要的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在父母眼中,自己是重要的、唯一的,这样孩子才能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自豪,这对孩子是一个极好的心理营养。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环境的改善。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父母应尽量不要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父母缺位的案例: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例如:2015年,毕节市一个村又发生悲剧:四兄妹在家中服农药身亡,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5岁。他们的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发生争执,后来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也在外务工,他们就成了留守儿童。村民们说,这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不爱跟人交流。长子以前遭受过家庭暴力,有一次被父亲打到左手臂骨折,右耳也被撕裂了。有时被打得太厉害了,他就叫嚷着要喝农药,要跳河。有一次,他真的去跳河了,被派出所发现后送了回来。还有一次,他离家出走十几天,被找回来后,母亲把他身上的衣服脱光,罚他站在天台上被烈日暴晒了两个多小时。在父母相继离家后,长子成了家长,包括照顾三个妹妹、养猪等。四兄妹集体旷课,经常闭门不出,老师、亲属和邻居几次三番去敲门,但他们都不开门。2015年6月9日晚,四兄妹一起喝农药自杀。这起悲剧应该探讨的是孩子的监护人去哪了?

健康的心理需要稳定的人格,人格的形成是早期依恋建成后发展的,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每当孩子有需要,这个人能马上出现,孩子就会身心愉悦。相反,孩子眼前晃悠的是不熟悉的人,就会害怕:“你是谁喷?我不要你!”孩子以哭闹来反抗,大人愣是把他抱过去,他的身心还是紧张的。所以,人早年缺少一对一的抚养,就容易焦躁。这个稳定的依恋对象最好是亲人,需要请保姆,也不要随意更换保姆,保持幼儿稳定的接触对象。所以6岁之前,爸爸妈妈不要轻易离开孩子,这个阶段给他的性格培养是他一生的资本,好的性格才会带来好的命运。依恋是在l2岁之前,小学阶段有一个弥补过程。毕竟在12岁之前 ,孩子从生理上和身体的外形上,都没有成年,还是很弱小,特别需要身边有亲人的陪伴,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一个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其形成一直持续到18岁,所以需要稳定的抚养。

4.2.2 父母榜样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显现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

作为父母,自己本身的行为不仅影响到眼前的子女教育,还会嵌入自己的神经记忆,进入到基因里,遗传并影响到子孙后辈,因此,在家庭养育中,父母的自我修养和言谈举止非常重要,这会影响到后代的品德、学习能力等。当孩子和父母共同面对同一情境时,父母的表现态度和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一幅内心的画面。当他以后遇到同样的情景时,脑海中画面就已经让他知道如何去做了。例如母亲会将自己干净的衣服打包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在路上看到失意的年轻人会上前安慰,父亲看到暴徒行凶,会武装自己上前援救。儿子看到这些场景就会在内心留下这幅画面,以后哪怕他已经成年,遇到同样情景的时候他一定也会冲上去帮助别人。孩子小,几乎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起点。

4.2.3 严以律己,父母应当生而养、养而教、教而当

日本伊坂幸太郎说过一句话:“一想到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在做父母之前考虑一下几个问题: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3、是否知道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阶段需要做什么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父母应该多学习一些家庭养育的知识,提高育儿技能。

心理品质的基础取决于遗传,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但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在不同的时间生下的孩子都会存在着客观的差距,所以,教育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气质、性格等)来进行教育。

要努力成为好父亲、好母亲。例如,暴力的父亲往往养出暴力的儿子,儿子婚后又成为暴力的父亲;霸道的母亲往往养育出骄横的子女,他们长大后成家,会因过分骄横而导致婚姻破裂、生活不幸。很多心理变态的犯罪人,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婚,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里,缺父少母,缺乏家人团聚的快乐和亲情的温暖。所以,为人父母者要认真地生活,负责任地对待伴侣和子女,不轻易抛弃家庭,到晚年才有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幸福。

结语:在心理发展四个(0-3岁情感抚养、3-6岁性格教养、6-18岁能力培养、18-N岁自我修养)重要的台阶中,18岁之前就占了三个,这18年可谓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学前期,这个时期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早年认真地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成年后的心理困扰往往源于早期心理抚养的匮乏,所以做好家庭的早期教育,呵护好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家长的必修课,只有幼儿先在亲人那里收获到了爱和善意,他自己才有可能在成年后做个好父母,才能完成良好的社会循环。

 

参考文献:

[1].李玫瑾.从犯罪心理学研究看儿童早期“心理抚养”(J).教育家,20180729):19-20

[2].赵一名,吕梦莹,金 芳.不同家庭抚养方式下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9(03):92-96

[3].李玫瑾.对孩子的心理抚养意义重大(J).专家在线,20180626-28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