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胎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家庭选择生育二胎,但随之二孩的相处中也发现“二宝”为了争宠,为了获取关注,情绪管理教育问题也逐步增多,假如长时间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越积越多,再加上孩子们还不知如何排解负面情绪,情况很可能会越来越糟糕。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发现情绪,排解负面情绪,培养正面情绪,做情绪的主人需要家园协同共同提高。
关键词:二胎家庭;情绪管理;家园协同
自从我国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以来,越来越多家庭加入了“二胎”行列,日常中长辈经常就会教育大宝:“你是哥哥(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妹妹)” ,在这种话语的刺激下,大宝往往就会有两种改变。一种就责任心爆棚,从小担负起了大责任;另一种就是开始觉得不公平,从而产生不满的情绪。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导致了二宝获得更多的家庭资源和亲情资源,这都使得二宝在被“偏爱”的情况下成长,但随着而来出现的二孩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家园协同提高二胎家庭中“二宝”情绪管理。
一、 案例背景
姓名:小磊
性别:男
年龄:4 周岁
小磊的爸爸妈妈都是医生,日常生活主要由外婆照顾,家里有个哥哥15岁,
读初三。我们发现他在幼儿园中一不如意就经常大喊大叫,大哭大闹,甚至攻击他人……,小磊激烈的情绪反应经常会干扰了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下午放学排队的时候,隔壁班的老师在给小朋友分棒棒糖,小磊看到了也想要,老师跟他说“那是其他班的东西,不是我们的”,他听后就躺地上大哭大闹,一定要棒棒糖。十分钟后外婆来接了,还躺着继续哭闹,直到外婆答应他去门口店铺买,才停止哭泣。
【行为分析】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小磊的情绪控制力差,常常因一点小事或者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小磊的情绪管理能力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或者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妈妈沟通中我们也了解到在家里也经常是这样的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而且他哭的时间都特别长,家里人经常为了“息事宁人”就直接妥协、满足。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小磊误认为只要发脾气就能达到目的,从而把发脾气变成他实现诉求的常态手段。
【支持与推进策略】
家园沟通:经常乱发脾气的孩子习惯了通过发脾气来获益,并体会到发脾气可以反向控制父母,于是我们建议小磊妈妈:
1.如果孩子曾经用乱发脾气来受益,家长可以选择走开应对,乱发脾气时的关键动作就是不带敌意的走开,干自己的事儿。
2.超限满足孩子和缓表达诉求,奖励,强化超限满足。
课程支持:
1.增加课程中关于情绪识别与表达的内容以支持小磊更好地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识别和表达。如讲述故事《我大喊大叫的一天》《菲菲生气了》《情绪小怪兽》等引导幼儿了解各种不同的心情。
2.在班级门口设立心情瓶,让幼儿可根据今天的心情投放颜色,来察觉自己当下的情绪。
【案例二】
餐前播报时间的时候,今天轮到澜澜小朋友播报,澜澜从家里带来一个蓝色的话筒,正准备播报时,小磊看到那个话题就闹着也要上台播报,老师跟他商量,让他稍等下等澜澜播报玩轮他播报,不肯,直接上来抢澜澜手上的话题,澜澜不给,就准备用牙齿咬澜澜手,老师拉开后,就把位置上的椅子踢了,躺着地上大哭大闹。
【行为分析】
案例中我们看到小磊属于“自我意识”阶段,以自我中心的,是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他觉得他喜欢的东西都是他的,他想要就必须要得到。但由于有限的表达能力和同伴交往策略的缺少,不能很好的表述自己的需求。另外我们也了解到:小磊哥哥比他大十岁,哥哥日常不喜欢弟弟去他房间动他的东西,但是弟弟又喜欢粘着哥哥,每次弟弟看中了哥哥的什么玩具,就哭闹着要哥哥给他,如果哥哥不让,就会赖地上大哭大闹,甚至去打哥哥,兄弟俩就会打起来,而外婆就会批评哥哥,叫哥哥让给弟弟。
【支持与推进策略】
家园沟通:在两个孩子发生冲突、争抢玩具的时候,我们成人经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孩子们的“问题”扛到自己身上,由父母决定谁是正确的,并通过干预的方式解决。然而,这种成人干预而“赢”的一方会认为自己是被偏袒的,而“输掉”的孩子则会心怀不满,这会引发更激烈的斗争。想引导兄弟俩和平共处,我们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日常可以切换以下四种身份,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纠纷:
1. “观察员”——只看,不说话。同时也不参与孩子的斗争。
2. “中介”——保持中立,帮助争抢的双方谈判,协商好双方都同意的条件,同时不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
3. “翻译官”——把孩子无法说出的情绪感受、内在想法说出来,在引导他们自己解决。
4. “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采访参与的双方,把争抢变成一个有趣的游戏。
课程支持:
1.并通过绘本《我做哥哥了》《跟屁虫》等让幼儿感受手足亲情。
2.开展《能量树》亲子活动。家长引导孩子一起画两个不同的树,分别写上两个孩子的名字,每人睡前回顾孩子一天中值得鼓励的事情或者体现他们优点的事情,父母将这些事情写在纸上像一个个“能量”贴在树上,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和兄弟姐妹身上独特的闪光点。
【案例三】
区域活动时,小磊在建构区用乐高搭了一辆有翅膀的消防车,告诉老师堵车的时候可以打开翅膀飞过去。当老师播放了收玩具的音乐时一起在建构区的小睿要求他收玩具,两人在争执中消防车摔倒地上,散架了。小磊愣了几秒,看到一地的碎片,哇哇的大哭起来,追着小睿打他。老师走过去把小磊抱在怀里,说“好难过、好生气对不对?”小磊没回应,趴在老师怀里继续大哭,老师继续说“那么漂亮的消防车摔碎了,我也觉得很生气、很难过”小磊回应了一声“嗯”,继续哭,老师接着说“那么漂亮消防车一定搭了很久”,小磊回应“是我好不容易搭的”“好不容易搭的,摔坏了一定心疼”老师说道,小磊的哭声也慢慢变小了,老师继续说“老师很喜欢这个消防车,希望你能再搭一个”“可是太难了,我前面搭了很久”小磊说,“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的?”老师同时把小睿叫过来问 “你喜欢刚刚那辆消防车吗”小睿连忙说“我不是故意弄坏的”“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只是听到音乐收玩具了,想提醒小磊对吗”“是的,是的”小睿连连点头,“那现在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很想再看到一辆消防车你们两个有没什么好办法了?”老师问道,小磊和小睿互看了一下说“我们一起再搭一个”
【行为分析】
本次小磊的情绪主要搭好的东西被摔坏而引导的比较激烈的情绪。但在教师的安抚下已能逐渐平静下来,并通过教师的同理孩子、表达焦虑、邀请解决策略下愿意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 综合观察小磊的表现,教师发现小磊已经已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生气、 难过等,并开始尝试想办法解决问题。小磊情绪管理水平已经达到能够简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表达。
【支持与推进策略】
家园沟通: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要考虑到是不是孩子真实的内在被表面的“刺”遮住了。这是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孩子,触碰孩子的内心。和家长沟通后我们达成共识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制止失控”:及时制止孩子失控的危险行为。
2.“允许发泄”:允许孩子释放愤怒的能量。如果父母真的允许孩子“发脾气”,并能在旁边平和地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愤怒,那么孩子就会接收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是爱我的,他们不会放弃我。
3.“寻找需求”:找到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孩子的基本需要,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还包括与人情感的连接。孩子失控行为的背后有可能是他们表达不出来的对爱的渴望和需要。
4.“充分表达”:帮助孩子充分表达深层情绪。孩子往往很难发现和觉察自己的深层情绪,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做到共情,做到理解孩子,孩子就会释放他们的情绪压力。
5.“第三选择”:达成共识。邀请孩子与家长一起找到兼顾彼此需要的第三选择,引导孩子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课程支持:
1. 开展主题活动《这就是我》之“我是情绪小主人”通过绘本《我不生
气》《寻找快乐》了解绘本中主人公在这种情绪出现之后的表情、动作、行为和情绪的转变,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2. 区域中投 “当我难过时我可以……”“但我生气时我可以……”操作
材料,让幼儿了解宣泄情绪的多种方法,丰富关于情绪的相关词汇和语言,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情绪。
3. 班级设置心情小屋,当幼儿生气、难过时可以到心情小屋里宣泄,学
习了调节情绪的简单方法。
三、个案效果与反思
1.效果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对小磊在情绪管理方面的持续观察分析与支持引导,小磊的情绪管理能力从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或者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发展到了小磊已经已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生气、 难过等,并开始尝试想办法解决问题。
2.活动反思
对小磊的个别化关注也引发了教师关于二胎家庭中“二宝”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考。
(1) 在《指南》健康领域的“身心状況”中提出:幼儿情绪安定愉快,
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其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家园协同的密切配合才能将教育效果最大化。
(2) 争宠、打架、抢玩具是二胎家长中常遇到的问题,我们要学着理解
大宝对自己无权的保护是他成长的需要,理解小包对大宝的招惹是他的生存之道,如果我们能够抱着一种欣赏、等待、顺其自然的态度,大家都能在这过程中有所收获。
(3)当孩子们对情绪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就已经具备了管理情绪的最初能力——识别自己的各种情绪。要引导他们开始使用各种合适的词语描述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和孩子一起认识情绪,发现情绪,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
参考文献:
[1] 李丛.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1.
[2] 甘开全.儿童情绪管理全书[M].古吴轩出版社,2018.8.
[3] 冯颖.二孩妈妈一定要懂得心理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2
[4]柳青、周念丽、张晔.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