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  
 ·  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  三所小学寒假劳动清单,跟孩子一起看...
 ·  寒假正是读书时,3个亲子阅读故事一...
 ·  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
 ·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督导评估办...
 ·  幼儿园春季学期​各类计划合集...
论文评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评审      
《在《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实践研究》

摘要:《指南》提出,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在生活中创造条件和机会,满足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的需要。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发展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为做好幼儿科学教育,就应践行“生活化”理念,让幼儿在生活中探索,通过在生活中选取主题,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打造“有质量”的幼儿教育,让幼儿全面发展。可以从源于生活选题、创设生活情境、提供生活材料、引导动手操作、融入生活运用这些方面入手,组织与实施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优化幼儿教育质量。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探究活动;实践策略

 

“科学”是《指南》中提到的五大领域之一,在《指南》引领下,为做好幼儿教育,关爱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就需要重视科学启蒙教育。《指南》指出:“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可见,“实际生活、动手操作”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两个关键词。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同样也提到了“生活”与“动手做”。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让幼儿在生活中动手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科学知识,探秘科学的神奇,启迪科学思维。

一、源于生活选题,选取熟悉主题

科学主题活动的选择,是幼儿科学活动组织的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幼儿留心身边的生物体、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关注身边的自然科学现象,从身边的事物观察出发,去感受、探秘有趣的科学。所以,科学活动主题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才能激发出幼儿的探索兴趣,才能让幼儿发现科学探秘的价值,拉近幼儿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距离,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可以是幼儿自主提出的,或是家长提供的,或是教师通过观察选择的。应鼓励幼儿随时记录,提出生活中发现的科学问题,培养幼儿爱提问、爱探索的好习惯。

天的时候,经常会下雨,不管是大雨还是小雨,都会吸引幼儿的注意。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下雨?雨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穿雨衣后,为什么雨就不能打湿我们了?雨伞和雨衣的材料是什么?雨落到树叶上,为什么会凝聚起来再落下……”幼儿们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围绕“”,幼儿似乎有很多问题,也似乎有很多想法。而“”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雨”与“水”也有很密切的联系。为做好对幼儿的科学启蒙,也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就可以设计关于“”或是“雨”的科学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起探秘生活中最常见的雨,发现科学的奥秘。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身临其境

教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幼儿动手操作、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幼儿阐述生活中自主发现的问题等方法,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游戏的兴趣。创设生活情境,一般是非常有趣、幼儿熟悉,且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经常遇到且感兴趣的问题。需要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认真了解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并与幼儿积极互动沟通与交流,鼓励幼儿积极表达后,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幼儿参与生活游戏的科学探究兴趣。

如在有太阳的时候,幼儿总是喜欢玩“追逐影子”的游戏。这是幼儿生活中常玩的游戏。基于此,教师设计了“影子探秘”科学活动。为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也为给幼儿一些提示,让幼儿发现影子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引导幼儿身临其境去感受、提问。教师先在不同时间带领幼儿来到操场上,观察影子的位置、长短,之后带领幼儿玩躲避影子的游戏,激励幼儿提问。影子是在我们的前面还是后面?影子长还是短?怎样把影子藏起来,我们跑可以把影子甩掉吗?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产生,什么情况下不会有影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幼儿身临其境,提出了很多问题,奠定了科学探秘的基础。

三、提供生活材料,奠定探究基础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指出,应该引导学习者在生活中学习与探究。生活是巨大的资源库与素材库,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游戏材料。而且生活是科学游戏的开放性、真实的课堂,有必要从生活中挑选幼儿熟悉、安全、健康的生活材料,奠定幼儿参与科学游戏的基础。通过生活材料,组织幼儿参与科学游戏,需要基于生活化、趣味性、安全性的原则,材料要对幼儿有多启发,要能吸引幼儿兴趣,并鼓励动手探究,引导发现科学奥秘。

“好玩的空气”科学游戏主题下,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材料,有气球、袋子、干纸片、玻璃杯等。教师组织幼儿动手做一些小的科学游戏实验,让幼儿基于这些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探秘有趣的科学。先将干纸片固定在杯子低下,在玻璃缸中装一半水,再将玻璃杯直直地倒立放入玻璃缸的水中,拿出杯子,摸一摸,看一看,这个干纸片变湿了没有。幼儿摸一摸,发现没有变湿,提出疑问“为什么放进水里了,却没有被打湿呢?”教师再演示斜着角度放进去,纸片变湿了。用嘴巴吹气球,气球会变大,闻一闻,看一看,发现了空气是无色、无味、有体积的气体。继而教师给予幼儿时间,让幼儿自主动手探索,自主游戏。基于生活化的材料,幼儿在科学游戏中探秘,培养了科学精神。

四、引导动手操作,鼓励动手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应以一种有趣的游戏形式展开,促进幼儿完成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游戏是一种理念与过程,即为不约束幼儿,幼儿可以自主动手探索、发现、交流与创造。选择好主题、材料后,教师科学预设下,需要进一步引导幼儿参与生活化的动手探究过程,即为游戏的实践过程。基于动手探究,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交流与创造,逐步发现科学知识,积累动手经验。

如幼儿对“鸡蛋的沉浮”很感兴趣,于是在材料准备后,幼儿参与生活化的游戏,进行动手探究。将鸡蛋放入清水中,发现鸡蛋下沉,而鸡蛋煮熟后,再放进去,还是下沉,但是在水中加盐,把鸡蛋放进塑料杯,像个小船一样,鸡蛋却可以浮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同一块橡皮泥,成团的时候下沉,做成了小船,却可以漂浮,又是为什么呢?幼儿在生活中探究,询问师长并查阅资料,发现这与“浮力”有关,涉及到“重力与浮力的关系比较”。因为他们认知能力有限,他们简单地理解为“给的向上的力大,就可以浮起来了”。基于生活化的游戏,幼儿动手探究,逐步发现了科学奥秘,感悟了科学探索的趣味。

五、融入生活应用,发展科学素养

《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运用科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育是为改造生活服务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点,是让幼儿具备运用科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也就是发展幼儿的应用意识,让幼儿认识到科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由此,教师应引导幼儿融入生活,参与生活问题的分析、探索和解决。引导幼儿尝试运用观察、比较、操作或实验的方法,去解决生活问题。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科学应用意识、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发展。

“摩擦力”是生活中常会涉及到的抽象概念,幼儿可能不能直接感知,但教师举例说明后,幼儿就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力,且摩擦力分为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问题,鼓励幼儿运用已学的关于“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在下雪天,路很滑,为了安全,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幼儿提到“增大摩擦力”,“那该怎样增大摩擦力,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呢?”“可以从摩擦力相关的因素入手来分析和解决哦!”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动手探究,做实验,发现在地面上铺上毛巾、防滑垫,或穿上防滑的鞋子,这样就可以增大摩擦,保证安全了。通过引导幼儿融入生活参与应用,提升了幼儿的应用意识,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总之,教师需要契合幼儿生活实际,运用生活化素材,组织幼儿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参与生活化科学探究活动,在生活中探究科学,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生活,改造生活,有效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也优化幼儿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冯竹君. 例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趣味组织[J]. 江苏教育研究, 2013(10):61-64.

[2]支英. 幼儿园科学活动组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初探[J]. 数码设计(上), 2019, 000(007):276.

[3]王伟洲.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思考[J]. 儿童发展研究, 2017(4):47-49.

 
版权所有:新时代学前教育网 Copyright ©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03429号-1